茶葉史的書(中國茶葉近代史)
中國茶葉近代史
安徽省近代史有影響的如下:
1.北洋軍閥 北洋政府皖系 (李鴻章 劉銘傳 皖系軍閥,北洋軍閥派系之一。以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樹錚﹑靳云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
2.安慶制造局 華夏學習現(xiàn)代化的開啟
3.楊振寧 鄧稼先 (百年江淮科學家雙子星??兩大世界級科學家)
4.江淮文化中心 ,黃梅戲 和京劇故里
5.中草藥之都在安徽亳州
6.百酒行業(yè)有句話 東不入皖西不入川
7. 十大名茶安徽占四個(六安瓜片祁門紅茶黃山毛峰 ……)
8. 江淮文化 徽州文化 桐城派文壇領袖300年
9. 徽州建筑 ……
10.文房四寶出安徽:筆墨紙硯
近代中國茶葉的發(fā)展與世界市場
2018年中國茶葉紅茶產量為4873噸2020年茶葉銷量,市場占有率為1.9%;2019年中國茶葉紅茶產量為3788.2噸,市場占有率為1.2%。
2020年,全國18個主要產茶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茶園總面積4747.69萬畝,同比增加149.82萬畝,增長率3.26%。其中,可采摘面積4152.18萬畝,同比增加461.41萬畝,增長率12.50%。
2020年1-12月,中國茶葉出口總量34.88萬噸,比2019年減少1.77萬噸,比減4.84%;出口總額20.38億美元,比2019年增加0.18億美元,同比微增0.91%;出口均價為5.84美元/千克,同比上漲0.33美元/千克,漲幅6.04%。
中國茶葉簡史
鐵觀音是中國三大名茶之一,而中國第一茶都就是福建省安溪縣,安溪是著名的鐵觀音茶的故鄉(xiāng),已有上千年的產茶歷史,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條件使安溪成為中國最大的產茶大縣。
安溪鐵觀音,名揚四海,已成為中國茶葉第一品牌,中國茶葉另外一個品牌烏龍茶也是產自安溪,這里有全國最大的烏龍茶銷售中心。
2、杭州:龍井茶
西湖龍井是中國三大名茶之一,而中國第二茶都就是浙江杭州市,杭州是西湖龍井茶的故鄉(xiāng)。杭州號稱人間天堂,好山、好水、好茶聞名天下。
杭州自豪和驕傲的是擁有茶中極品西湖龍井,西湖景區(qū)范圍內所產茶葉才能被掛上“西湖龍井”的名稱,可以說,龍井茶是與西湖齊名的杭州“金名片”。
3、信陽:毛尖茶
信陽毛尖是中國三大名茶之一,而中國第三茶都就是河南信陽了,信陽毛尖聞名中外。信陽被譽為山水茶都,信陽毛尖是河南省著名特產之一、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信陽毛尖一舉奪得金獎,為國爭光了。信陽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獨特個性,其顏色鮮潤、干凈,香氣高雅、清新,沖泡后香高持久,滋味濃醇,回甘生津,湯色明亮清澈。
看完上述的內容,大伙兒應該記住了中國三大名茶都有哪些了吧,相信如果下次有人問你這個問題,你可以很快回答出來
中國茶葉近代史思維導圖
wether 是否 、we 我們 、water 水 、at 在、
wet濕的、 there那兒、 the 這那 、here、 這兒、
he 他、her 她、 tea 茶、 heat 熱、
eat 吃 、ate 吃(過去式)、 wear 穿 、hate 恨、
常用的天氣形容詞:
1.weather天氣 adj. 2.rainy下雨的 adj. 3.windy刮風的 adj. 4.cloudy多云的 adj. 5.sunny天晴的 adj. 6.snowy下雪的 adj. 7.thunder打雷 v. 8.lightning閃電 v. 9.hail冰雹 n. 10.typhoon臺風 n. 11.hurricane暴風雨 n. 12.snowstorm暴風雪 n. 13.fog霧 n. 14.sandstorm沙塵暴 n. 15.sultry悶熱 adj.
中國茶葉發(fā)展史
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fā)祥地,《茶經》的問世標志著中國茶文化的形成。 后世譽為“茶圣”的陸羽(733-804)是唐代人,之前中國已有千年飲茶史,《茶經》作為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問世,是茶文化發(fā)展史的劃時代事件。 中國茶文化分為6個時期:三國前的啟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興盛期,明清的普及期,現(xiàn)代的發(fā)展。
茶葉的發(fā)展史與起源
茶起源于中國,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最早可以追述到石器時代的炎帝神農氏
中國茶葉近代史簡介
公元1841年 1月
沙角、大角陷落 7日(十二月十五日辛未),英軍一千數(shù)百人乘琦善無備,突然進攻穿鼻洋的沙角、大角兩炮臺。六百守兵奮起抗敵,琦善拒發(fā)援兵,副將陳連陞父子力戰(zhàn)捐軀,炮臺陷落。琦善下令撤退各炮臺守兵,連夜寫信派心腹?jié)h奸鮑鵬向義律乞和。
《穿鼻草約》簽訂 20日(十二月二十八日甲申),義律宣布中英《穿鼻草約》(亦作《川鼻草約》)成立。1月25日,琦善背著清廷擅自與義律議定《穿鼻草約》。內容包括割香港,賠煙價六百萬元,開放廣州;英軍撤出沙角、大角炮臺,歸還定海。琦善奏報哄騙道光帝,詭稱賠款為“商欠”,割香港是許英人在外洋一小島“泊舟寄居”。
因廣州群眾請愿,抗議琦善屈辱賣國,迫使他不敢在草約上正式蓋印。廣東巡撫怡良以義律在香港發(fā)出的布告為證,向道光帝揭發(fā)琦善私割香港。道光帝大怒,下令逮捕琦善,查抄家產入官。2月26日,清廷命將琦善革職鎖拿解京,以祁代為兩廣總督。
對英宣戰(zhàn) 30日(正月八日甲午),清廷對英宣戰(zhàn)。1月27日,沙角、大角炮臺陷落消息傳到北京,30日,清廷下詔宣戰(zhàn),派宗室御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赴粵主持軍事,并從各省調兵云集廣州。
奕山(1790-1878),愛新覺羅氏,字靜軒。滿洲鑲藍旗人。道光帝姪,侍衛(wèi)出身。歷任塔爾巴哈臺領隊大臣、伊犁參贊大臣、伊犁將軍等職。
公元1841年 2月
虎門炮臺失陷 26日(二月六日辛酉),英軍攻占虎門炮臺,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zhàn)犧牲。初,關天培率兵分守橫檔、永安、靖遠、鎮(zhèn)遠等炮臺,兵各僅數(shù)百人。2月下旬,英軍從定海撤退同時,進逼虎門。關天培派總兵李廷鈺求琦善增兵,省城文武合力代求,琦善置不問。23日開始,英艦拔去釘在海中的木柱,掃清虎門前沿陣地。
25日,英艦十八艘包圍橫檔、永安兩炮臺。在橫檔登陸,次日攻破各炮臺。關天培時年逾六旬,在靖遠炮臺率軍死戰(zhàn),受傷十余處,還親燃大炮回擊,與英軍搏斗,終因寡不敵眾,與將士四百多人戰(zhàn)死,虎門失陷。27日,英艦開進內河,烏涌炮臺失陷。林則徐所購西洋新炮及原存舊炮三百八十門,全被英軍搶走。
公元1841年 3月
停戰(zhàn)貿易協(xié)定簽訂 20日(二月二十八日癸未),楊芳與義律訂立停戰(zhàn)貿易協(xié)定。先是3月1日,英新任陸軍司令郭富率援軍抵黃埔,長驅深入,獵德、二沙尾、鳳凰岡、海珠等炮臺相繼失陷。珠江險要悉入英軍之手,廣州城處在英軍威脅之下。參贊大臣楊芳3月5日抵廣州后束手無策。
英商船兩萬多噸,散泊各處,不能進口,船上三千萬磅茶葉急需運出。義律托行商伍紹榮調停通商。楊芳求之不得,準各國照常貿易。3月下旬,廣州恢復對外貿易。楊芳不敢據(jù)實奏報,在與怡良聯(lián)名奏折中,只說“似宜先準貿易”,道光帝下諭嚴斥。
公元1841年 4月
16日(三月二十五日庚戌),清廷命林則徐以四品卿銜馳赴浙江鎮(zhèn)海協(xié)助防守。5月3日,林則徐離粵赴浙。
公元1841年 5月
24日(四月四日戊子),新安縣武舉庾體群以火船三隊,夜襲停泊虎門英船,毀一艘,余船連夜逃走。
《廣州和約》簽訂 27日(四月七日辛卯),奕山與英軍訂立《廣州和約》。先是4月14日,奕山抵廣州,主持廣東軍事。奕山先是聽從楊芳勸告,固守不戰(zhàn)。后又惑于隨員鼓動,思僥幸一逞。5月21日,奕山派兵三路,夜襲英船,圍其商館,皆無所獲。次日,英軍反撲,清軍戰(zhàn)敗,縱掠商館,經五天戰(zhàn)斗,廣州城外泥城、四方炮臺盡失,英軍大掠,十三行被洗劫一空。
清軍退入城內。英軍據(jù)四方炮臺,用火箭、火彈直射城中。奕山等大怖,在廣州城上豎白旗投降。27日,奕山派廣州知府余保純等出城向英軍求和,議定繳廣州贖城費六百萬元,賠償英國商館損失三十萬元,清軍退出廣州六十英里以外;英軍歸還炮臺,退出虎門。奕山等蒙詞會奏,諱敗為勝,謂英人“只求照前通商”,稱賠款為清還“商欠”。道光帝在6月18日上諭中,以諒奕山等“不得已之苦衷,準令通商”的說法,批準《廣州和約》。
三元里抗英 30-31日(四月十日甲午——十一日乙未),三元里人民奮起抗英。三元里位于廣州北郊,貼近泥城、四方炮臺。29日,有小股英軍到三元里、肖岡一帶淫掠,村民韋紹光等當場打死英兵數(shù)人,并立即組織起來,聯(lián)絡附近一百零三鄉(xiāng)代表集會,決定聯(lián)合對敵,誘敵至牛欄岡圍殲。30日,三元里和各鄉(xiāng)義勇約五千人進攻英軍占領的四方炮臺。英軍司令臥烏古率千人迎戰(zhàn)。
義勇們按計劃誘敵至牛欄岡,事先埋伏好的數(shù)千義勇,漫山遍野沖向敵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參戰(zhàn)的群眾“不呼而集者數(shù)萬人”,把侵略軍團團圍住。城內打石工人、絲織工人也聞訊趕至。適逢雷雨,英軍火藥盡濕,槍炮無法施放。手持刀矛鋤耙的群眾將侵略軍切成幾段,層層包圍,進行肉搏。部分被圍英軍舍命突圍,群眾人多,圍開復合,把侵略軍打得“各棄其鳥槍,徒手延頸就戮,乞命之聲震山谷”。
英軍少校畢霞等近五十人被殺傷。在援兵接應下,英軍逃回四方炮臺。31日,廣州附近佛山、番禺、南海、花縣、增城各縣四百余鄉(xiāng)義勇數(shù)萬人,趕來同三元里人民會合,包圍四方炮臺。義律向奕山求救。
奕山派廣州知府余保純?yōu)橛④娗箴埥鈬?,英軍始得逃回船上?月8日,英軍退出虎門。三元里抗英斗爭,是中國人民自發(fā)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斗爭的第一次勝利。
公元1841年 6月
28日(五月十日癸亥),清廷革去林則徐四品卿銜,與鄧廷楨均從重發(fā)往新疆伊犁充軍,以推卸戰(zhàn)敗責任。后因黃河汜決,8月19日,清廷命林則徐折回東河,效力贖罪。次年3月,東河工竣,仍往伊犁效力贖罪。
是月,廣州北郊十三社八十余鄉(xiāng)聯(lián)合成立升平社學,團練數(shù)萬人。廣州東北郊和南郊等地亦相繼成立東平社學、南平社學、隆平社學等。
公元1841年 8月
廈門失陷 26日(七月十日壬戌),英軍攻陷廈門。4月間,英政府接到義律訂立《穿鼻草約》的報告,認為得到的權益太少,不予批準。派高級官員璞鼎查(1789-1856)代義律為侵華全權代表,增調援軍,擴大侵華戰(zhàn)爭。
8月10日,璞鼎查抵澳門。21日,率大小軍艦十四艘、陸軍二千五百多人北犯。25日,英艦闖入廈門???。閩浙總督顏伯燾急調水陸軍守鼓浪嶼。次日,英軍進攻,戰(zhàn)斗激烈。英艦沉一艘、傷五艘。炮臺失守,金門鎮(zhèn)總兵江繼蕓等戰(zhàn)死,鼓浪嶼、廈門相繼失陷。顏伯燾退守同安。
顏伯燾(?-1855),字魯輿,廣東連平人。嘉慶進士。1841年任閩浙總督時,反對投降,積極備戰(zhàn)。造戰(zhàn)船五十余艘,募新兵數(shù)千、水勇八千,筑炮臺三座,鑄炮一千尊,準備出海進攻英軍。廈門陷落后,被降三品頂戴,革職留任。
公元1841年 10月
定海再陷 1日(八月十七日戊戌),英軍再次攻陷定海。先3月,英軍調赴廣東,清軍收回定海。9月26日,英艦隊云集浙江舟山洋面,再犯定海。葛云飛、鄭國鴻、王錫朋率五千守軍浴血抗戰(zhàn)六晝夜,重創(chuàng)英軍,力竭戰(zhàn)死。10月1日,定海再陷。
葛云飛(1789-1841),字鵬起,浙江山陰(今紹興)人。1840年任浙江定海鎮(zhèn)總兵。
1841年9月底英軍再犯定海時,他與鄭國鴻、王錫朋相戒死守,據(jù)守定海土城,多次擊退擊沉敵艦。10月1日率兵援救曉峰嶺,英勇戰(zhàn)死。義勇徐保,夜尋云飛尸,得之于崖石下,猶巍然屹立,兩手握刀不釋。著有《浙海險要圖說》等。
鄭國鴻,字雪堂,湖南鳳凰人。1840年任浙江處州鎮(zhèn)總兵。1841年,率兵一千二百人增援定海,扼守竹山門,身先士卒,身中兩槍,猶麾兵奮戰(zhàn)。10月1日中炮犧牲。
王錫朋(1786-1841),字樵慵,順天府寧河(今河北寧河)人。1838年任安徽壽春鎮(zhèn)總兵,1841年率兵千余人增援定海,扼守曉峰嶺。10月1日中炮陣亡。
鎮(zhèn)海失陷 10日(八月二十六日丁未),英軍攻陷鎮(zhèn)海,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裕謙殉職。裕謙(約1793-1841),原名裕泰,博羅忒氏,字魯山。蒙古鑲黃旗人。1840年署兩江總督,次年2月為欽差大臣赴浙江,負責海防,駐守鎮(zhèn)海前線。與林則徐有交往,堅決主張抵抗。英軍再次進犯浙江,他集眾宣誓,誓與鎮(zhèn)海共存亡。
英軍進攻鎮(zhèn)海,又登城指揮戰(zhàn)斗。扼守鎮(zhèn)海城外招寶山的浙江提督余步云貪生怕死,不等英軍來攻,先懸掛白旗;英軍登岸,棄炮臺西逃寧波。英軍據(jù)招寶山俯攻鎮(zhèn)海,鎮(zhèn)海遂陷。裕謙投水為親兵所救,次日至余姚服毒死。
寧波陷 13日(八月二十九日庚戌),英軍至寧波,余步云先一日棄城走上虞,寧波不戰(zhàn)而陷。清軍退守曹娥江。英軍侵占定海、鎮(zhèn)海、寧波后,大肆淫掠。在寧波搶走大量絲綢、糧食和白銀。10月28日,英軍入余姚城大掠而去。12月31日,英軍入慈谿城焚掠。次年1月10日,英軍入奉化,焚掠而去。18日,英軍又入余姚。
18日(九月四日乙卯),清廷命吏部尚書皇姪奕經出任揚威將軍,赴浙江主持軍事。
并派侍郎文蔚、蒙古副都統(tǒng)特依順為參贊大臣,從陜西、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四川等省調兵援浙。奕經(1791-1853),滿洲鑲紅旗人,愛新覺羅氏,字潤峰。侍衛(wèi)出身。他素不諳兵,沿途逗留享樂,騷擾勒索,12月抵蘇州,次年2月才進駐浙江紹興。
公元1841年 是歲
龔自珍死 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號定盒。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進士,歷任宗人府主事、禮部主事等職。主張經世致用,抨擊“萬馬齊喑”的政局,提出“更法”的改革主張。詩文奧博瑰麗,氣勢豪邁,自成一家。1839年12月,他在《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中,激勵林則徐堅決禁絕鴉片;嚴懲破壞禁煙的官吏紳商;建議修整軍器,加強戰(zhàn)備;希望中國能出現(xiàn)“銀價平、物力實、人心定”的治世。愛國之情,溢于言表。所著后人編為《龔自珍全集》。
公元1842年 1月
鐘人杰起義 22日(十二月十二日辛卯),湖北崇陽鐘人杰、陳寶銘、汪敦族等組織天地會員數(shù)千人攻占崇陽縣城,殺知縣,稱鐘勤王,豎都督大元帥旗,分設官職,出兵攻克通城,進攻蒲圻、通山。2月11日,清廷命參贊大臣四川提督齊慎赴湖北鎮(zhèn)壓。3月2日,湖廣總督裕泰派士紳誘起義軍出城,將其包圍,鐘人杰等被俘(6月在北京被害),起義失敗。
公元1842年 3月
浙江戰(zhàn)役失敗 10日(正月二十九日己卯),奕經戰(zhàn)敗。先8日,奕經從紹興命清軍分三路冒雨夜襲寧波、鎮(zhèn)海、定海,希冀僥幸獲勝。因事機不密,英軍先有準備,10日皆敗。15日,英軍乘勝攻慈谿,副將朱貴父子于城西大寶山英勇抗擊,因文蔚不援敗死,慈谿遂陷。18日,奕經、文蔚棄紹興逃回杭州,不敢再戰(zhàn)。
臺灣抗英 11日(正月三十日己卯),臺灣軍民殲英船于大安港。英軍進犯浙江同時,屢犯臺灣基隆、大安港,瑯矯、淡水等地,當?shù)厝嗣駩蹏鵁崆楦邼q,奮起抵御。
他們自立鄉(xiāng)約,勤瞭望,聯(lián)聲勢,查奸細,選壯丁,籌經費,備器械,嚴禁與英貿易,迅速組織四萬多人義勇隊。
臺灣兵備道姚瑩和臺灣鎮(zhèn)總兵達洪阿支持人民要求,積極備戰(zhàn)。1841年9月30日,英軍雙桅炮艦一艘炮轟雞籠(基隆),被參將邱鎮(zhèn)功開炮擊傷,觸礁沉沒。臺灣軍民生俘印度兵一百三十人,繳獲武器、地圖。10月19日,英軍三桅兵艦一艘攻三沙灣,登陸后被守軍擊退。1842年3月11日,英軍三桅兵艦三艘駛入大安港,被守軍俘獲五十四人。
姚瑩(1785-1853),字石甫,安徽桐城人,嘉慶進士?!赌暇l約》訂立后,英全權代表璞鼎查要求清廷懲辦臺灣鎮(zhèn)道,姚瑩、達洪阿被革職逮問。姚貶官四川,著有《中復堂全集》。
公元1842年 4月
26日(三月十六日乙丑),英軍勒寧波紳商犒軍銀二十萬元,擄走大批婦女,棄寧波,唯守定海,以集中兵力轉略長江。奕經捏奏克復寧波,并大肆獎賞諸將弁。
公元1842年 5月
乍浦陷 18日,乍浦失陷。先17日,英軍進攻江浙兩省海防重鎮(zhèn)乍浦。乍浦有滿洲駐防軍、陜甘調防軍等約七八千人。18日,英軍登陸,分兩路猛撲,遭到堅決抵抗。佐領隆福統(tǒng)率旗兵二百余人守衛(wèi)城郊天尊廟,以劣勢武器,頑強擊退英軍四次進攻,大部壯烈戰(zhàn)死。乍浦城陷后,英兵大肆殺掠,四處縱火,積尸塞路填河,水為不流。
公元1842年 6月
11日(五月三日辛亥),新疆巴里坤地區(qū)發(fā)生7.5級地震。
吳淞之戰(zhàn) 16日(五月八日丙辰),吳淞失陷,陳化成血戰(zhàn)犧牲。先是13日,英艦隊三十多艘侵入長江口,兩江總督牛鑒派人向英軍求和。江南提督陳化成堅持抗敵。
16日,英艦攻吳淞炮臺,陳化成率部堅守西炮臺,親執(zhí)紅旗督兵力戰(zhàn),擊沉英艦兩艘。英軍傷亡頗眾,改從側后進攻。陳化成接連三次拒絕牛鑒撤兵命令。
后牛鑒聞捷報,欲貪功為己有,又從寶山率大隊陳列總督儀仗,領兵往援。敵艦發(fā)炮轟擊,牛鑒下轎棄靴帽狂奔逃命,致使全軍潰散。英軍由東炮臺登陸,水陸夾攻西炮臺。陳化成率孤軍死守,多處負傷,流血身亡。守臺官兵八十余人戰(zhàn)死,吳淞失陷。牛鑒逃回南京,上海、寶山不戰(zhàn)而陷。
陳化成(1776-1842),字蓮峰,福建同安人。1840年由福建調任江南提督。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在兩江總督裕謙支持下,鑄銅炮,制火藥,修炮臺,練士兵,在吳淞嚴以設防。他親駐炮臺,晝夜防守,激勵將士,安撫鄉(xiāng)民,決心痛擊侵略軍。英艦進犯吳淞口時,堅決反對牛鑒向英軍求和。死后,江浙人民懸掛其遺像,沉痛悼念。遺體運往嘉定時,沿途哭拜者載道。
公元1842年 7月
18日(六月十一日戊子),英艦封鎖鎮(zhèn)江附近運河入口。同日,英軍向揚州鹽商索銀三十五萬五千兩。
20日(六月十三日庚寅),江陰鄉(xiāng)民執(zhí)鋤襲擊英侵略軍,擊斃多人。
鎮(zhèn)江抗敵 21日(六月十四日辛卯),英軍進攻鎮(zhèn)江。時參贊大臣齊慎與湖北提督劉允孝率軍守城外各地,副都統(tǒng)海齡率駐防旗兵千人、青州兵六百人固守城內。是日,英軍由鎮(zhèn)江城西北登岸,一隊佯攻北門,一隊猛攻西門。英軍梯城而入,守軍英勇抵抗,與七千侵略軍激烈巷戰(zhàn),殊死搏斗,殺傷英兵一百六七十人。清軍傷亡失蹤六百多人。海齡自縊,眷屬殉難。英軍在鎮(zhèn)江奸淫焚掠,致使“無市不空、無家不破”,十余天內“無日不火”,繁華的鎮(zhèn)江成了瓦礫場。
公元1842年 8月
靖江抗英 13日(七月八日甲寅),英兵船一艘開到江蘇靖江,英兵入城,被靖江人民逐走。有童子從城上投磚石,擊斃英兵一人。15日,英船三艘再次來犯,靖江知縣楊鳳翮率軍民千余人防守江堤,打死打傷英兵多人,擊中敵船火藥艙,一船燒毀,兩船退走,不敢再來。
簽訂《南京條約》 29日(七月二十四日庚午),中英《南京條約》簽訂。8月初,英艦開至南京下關江面,陳兵南京城下。清政府完全屈服。29日,清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結束鴉片戰(zhàn)爭的《南京條約》(即《江寧條約》)。共十三款,主要內容有:一、中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商寄居貿易,英國可以派駐領事等官;二、割讓香港;三、向英國賠款二千一百萬元,其中煙價六百萬元,商欠三百萬元,兵費一千二百萬元;四、協(xié)定海關稅則,英商“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
此外,還規(guī)定取消行商制度、保護漢奸等條。9月6日,道光帝批準《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從此,西方侵略者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使中國封建社會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公元1842年 10月
17日(九月十四日己未),清廷以牛鑒不守江口,命革職拿問。改任耆英為兩江總督。以伊里布為欽差大臣、廣州將軍,赴粵辦理善后事宜。是年末,牛鑒定為斬監(jiān)候,秋后處決。
是月,魏源完成《海國圖志》五十卷,1847年擴充成六十卷,1852年增補成一百卷。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道光進士,官至高郵知州。鴉片戰(zhàn)爭前,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并助江蘇巡撫陶澍籌辦漕運、水利諸事。1841年入兩江總督裕謙幕,參預抗英事宜,痛憤時事,著《圣武記》。同年,魏源在鎮(zhèn)江受林則徐囑托,根據(jù)林則徐所編西方史地資料《四洲志》和其他文獻資料,增補為《海國圖志》,系統(tǒng)敘述世界歷史和地理。他提倡“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主張反抗侵略。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編》等書,詩文有《魏源集》。
公元1842年 11月
13日(十月十一日丙戌),清廷令將奕山、奕經、文蔚革職交部治罪。21日,三人均定為斬監(jiān)候。
是月,捻黨在安徽毫州抗清,清廷命江蘇、安徽、河南等省督撫分兵四路進攻。
公元1842年 12月
火燒洋館 7日(十一月六日庚戌),廣州人民火燒洋館。先11月間,英人恃強求入廣州城,激起民憤,人民遍貼反對英國侵略者入城告示。廣州士民錢江、何大庚以明倫堂名義發(fā)出《全粵義士義民公檄》,集會議論,反對英國侵略和統(tǒng)治者賣國,動員人民抗英。12月6日,兩廣總督祁、廣東巡撫梁寶常諭令禁止在明倫堂“聚眾滋擾”,表示要嚴懲破壞和局的暴亂行為。7日,英國水手在十三行地面強買水果不給錢,反用刀傷人,惹動公憤。群眾沖進洋館,打死英兵二名,燒毀洋館。事后,粵督撫殺十名“禍首”,錢江充軍新疆。
錢江(約1800-1853),字東平,浙江歸安(今吳興)人,監(jiān)生出身。1842年在廣州參加反英人入城斗爭。1853年他為清軍江北大營募勇三千人,并助雷以誠創(chuàng)辦厘捐,以供軍餉。因觸怒雷以誠,是年6月被殺。
近代中國茶葉貿易
西漢時期中國與歐洲的海上茶葉貿易開始興起。中國與南洋諸國海路通商,西漢時期就已開始了。此時中國在茶葉生產上有較大的發(fā)展,四川武陽是茶葉初級市場,成都是茶葉中級市場,茶葉從海上輸出南洋諸國有一定的可能性。
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外傳,最先到達朝鮮、日本,其次是東南亞,最后才傳到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