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得意馬蹄躍,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解釋
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詩人孟郊。他出身貧苦,從小勤奮好學,很有才華。但是,他的仕途卻一直很不順利,從青年到壯年,好幾次參加進士考試都落了榜。
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參加了一次進士考試。這次,他進士及第了,而這時,他也已經(jīng)46歲了。他高興地作了一首《登科后》的絕句,表達他當時愉快的心情: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曠蕩恩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首詩的意思是:過去那種窮困窘迫的生活是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今天我高中了進士,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蕩;我愉快地騎著馬兒奔馳在春風里,一天的時間就把長安城的美景全看完了。這首詩把詩人中了進士后的喜悅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中"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千古名句。"春風得意"原指讀書人考中后的得意心情,現(xiàn)在一般形容事情辦成功,達到目的后那種得意洋洋的情態(tài)。
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意思
這是《登科后》作者孟郊
兩句寫詩人考中進士后的興奮和得意。既是紀實,又是夸張,寫得酣暢淋漓,神采飛揚?!凹病?,快速之貌。在這得意的日子里,趁著和煦的春風,騎著快馬,一天的工夫,就賞盡了京都長安所有的鮮花美景。詩句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tài),酣暢淋漓地抒發(fā)了他忘乎所以的愉快心情。按唐制,進士考試在秋天舉行,第二年春季放榜。此時的長安,正是春風輕拂,百花盛開,爭奇斗艷,姹紫嫣紅。城東南的曲江、杏園一帶更是春意正濃。每歲新進士都在這里宴集同年。趙嘏《今年新先輩以遏密之際每有宴集必資清談書此奉賀》有“滿懷春色向人動,遮路亂花迎馬紅”之句,可知新進士十里長街走馬看花乃當時的實際情形。詩人雖能苦吟,卻不會考試,應進士試竟一敗再敗,直到46歲時,才高中鵠的,其大喜若狂自不待言。在可人的“吹面不寒楊柳風”之中,詩人乘著駿馬,放轡街頭,得意地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既感受到春風的和煦,也感受到馬蹄的格外輕疾,更有興趣飽覽長安所有的名花勝景。一“疾”,一“盡”,十分形象地表現(xiàn)了詩人登科中進士后,忘乎所以的興奮和愉快的心情。所謂“春風”,既是自然界的春風,也是詩人感到的可以大有作為的適宜的政治氣候的象征。語兼雙關(guān),足見詩人的用詞功力。所謂“得意”,既有考中進士以后的洋洋自得、難以自禁的情緒,也有得遂平生所愿,進而展望未來前程的躊躇滿志。而這沐浴著和煦春風中的艷麗鮮花,則映襯出詩人心花怒放的精神面貌。這兩句從行動上把登科后的欣喜心情具體化,將老進士那種“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青春之氣寫得勃勃生動、痛快淋漓。情與景會,意到筆到,一個完全被勝利所陶醉、進入了一種高度亢奮精神狀態(tài)的孟郊躍然而出。讓人看去也平生一股喜氣。
這兩句之所以膾炙人口,除了它正面酣暢淋漓地抒發(fā)了一無羈節(jié)、近乎癲狂的極度興奮外,也是與它同時具有的象征意味分不開的?,F(xiàn)在這兩句詩常被人們用來形容一個遇事順利,心情愉快,行動迅速。有時也用來形容得意忘形、趾高氣揚的樣子。如季羨林《寫作〈春歸燕園〉的前前后后》:“此時這一群丑類(指‘四人幫’)垮臺了,人們又恢復了美好的面目。此時我心曠神怡,不但想到中國,而且想到世界;不但想到今天,而且想到未來。我走呀,走呀,大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之概。我眼前的秋天一下子變?yōu)榇禾欤~紅于二月花’,大地春意盎然。”又季羨林《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于是我這個三十多歲的毛頭小伙子,在國內(nèi)學術(shù)界尚無藉藉名,公然堂而皇之地走進了北大的大門。唐代中了進士,就‘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我雖然沒有一日看遍北平花,但是,身為北大正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心中有點洋洋自得之感,不也是人之常情嗎?”前者用以形容心情愉快,帶有褒義;后者則用以形容得意洋洋,則略帶貶義。這兩句詩還給后世留下了“春風得意”、“走馬觀花”兩個成語,豐富了文言寶庫,前者用以形容作事如意,心境愉快;后者則用來比喻粗略地觀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