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為古代中國的象征,它是怎樣影響古人的生活?
寧可食無肉 不可飲無茶
寫文章的要掃兩掃劉勰的《文心雕龍》,喝茶的要瞄一瞄陸羽的《茶經》。瞄一瞄陸羽的《茶經》就知道茶對古人生活影響之大!
古人飲茶的習俗有人說上古時代開始,西周轉而流行。這都是三皇五帝神仙事無從考查。茶真正興起和流行開來,還得是從有“茶仙”“茶圣”之稱的唐朝陸羽寫出《茶經》一書算起。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陸羽將“荼”字減一畫始有“茶”字。
陸羽二十一歲開始了對茶的游歷考察,歷時十余年,實地考察三十二州,后隱居浙江湖州歷時五年寫就《茶經》初稿。再歷時五年增補修訂定稿。至陸羽四十七歲歷時二十六年,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著作《茶經》方脫胎而出。全書僅僅七千余字,卻是走遍千山萬水,歷經千辛萬苦的嘔心瀝血之作。
《茶經》問世,茶之一物開始大規(guī)模走進了中國人的生活,開始走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上至皇宮大內、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販夫走卒,皆開始視茶為生活必需品。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由生活日需品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化。
平頭百姓居家過日子粗茶淡飯;風流才子吟詩作賦以茶代酒;達官貴人應酬往來焚香品茗;
不論是天子商談國家大事還是同僚之間打機鋒,凡話不投機者端茶送客。
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茶從中原走進了中國邊疆。
在新疆民族和西藏民族的老百姓生活中,茶既可以因為牧民大量食肉消食去油膩,還可以預防邊疆天氣干燥口唇枯裂;又可以和牛奶煮到一起起到御寒作用。經過千百年的傳承,他們也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
茶馬古道。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北朝時期。中國商人在蒙古邊境通過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輸出茶葉。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茶葉以茶馬交易的方式,經西域向西亞、北亞、阿拉伯輸送,輾轉西伯利亞抵達俄國到達歐洲。
茶馬古道存于中國西南地區(qū),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茶馬古道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直抵西亞、 西非紅海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