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早種昔歸茶的人到底是誰
據(jù)距離昔歸十幾公里外,云縣大朝山西鎮(zhèn)大石街,年過八旬的何秀才、何有才二老,解放時劃為地主成分,兩位年輕時到臨滄讀過幾年書,是當?shù)氐奈幕耍涡悴藕髞沓蔀橐幻嗣窠處?,老人講:“我們的祖上是當?shù)氐拇蟾蝗思?,與蘇三大人家是世交,父親與蘇三大人的孫子蘇家文是結拜兄弟,比較了解蘇大人家的歷史。嘎里渡是因為嘎里河在此注入瀾滄江而得名,但因嘎里河入口處是一片幾百畝的河灘,嘎里渡主要建設江的南岸;后來叫西歸渡,是指景東人從西方渡江歸來之意;再后來臨滄人就改叫昔歸渡,這也就是昔歸的來歷”。
“明洪武十八年(1385)。麓川(今瑞麗)土司思倫法率眾10余萬人攻景東,打通臨滄地區(qū)通往景東等地道路”。《緬寧縣志》載:“《云南通志》瀾滄江上渡,即本縣之嘎里渡。距城東140里,為通景要津,設船以渡”。嘎里渡口是當時緬寧至景東、云州至景東兩條茶馬古道在瀾滄江的重要交通要塞。蘇三大人名蘇三寶,1829年出生在楚雄州雙柏縣大莊鎮(zhèn)的一個漢族農民家庭。景東在明清兩代都由陶氏土司管轄,1435年在無量山以西地區(qū)成立保甸巡檢司,后稱保甸鄉(xiāng),管轄范圍包括今天的景東縣漫灣、林街、曼等、景福、大朝山東鎮(zhèn)及鎮(zhèn)沅縣的勐大、振太等鄉(xiāng)鎮(zhèn)。如今的大朝山東鎮(zhèn)歷史上叫永秀鄉(xiāng),1911年永秀鄉(xiāng)歸屬景東西區(qū)保甸鄉(xiāng)管轄,而永秀鄉(xiāng)政府駐地在大馱街。而在瀾滄江以東的保甸巡檢司最偏僻一個地方叫嘎里,嘎里為當?shù)厣贁?shù)民族語“山旮旯”的意思。清朝晚期在嘎里村發(fā)現(xiàn)了銅礦,并在此建廠開煉,四處招收礦工。嘎里這地方也漸漸熱鬧起來,形成集市,嘎里又叫小廠街,解放后改為文玉村,隸屬永秀鄉(xiāng)。蘇三寶長大后到了嘎里銅礦做苦工,后來參加杜文秀、李文學領導滇西回民、彝族、哈尼族等農民起義,成為義軍首領,在與景東陶府的傣族軍隊作戰(zhàn)中,由于作戰(zhàn)勇敢,戰(zhàn)功卓著,義軍攻陷景東陶府后,戰(zhàn)后向上稟報了蘇三寶的戰(zhàn)功,大理政權的“總統(tǒng)兵馬大元帥”杜文秀授予蘇三寶為“征東大將軍”,駐兵嘎里(小廠街),并兼嘎里銅礦頭領。后來蘇三寶投靠大清被清廷封為“義勇正圖董”,并賞花翎副將軍銜的“蘇三大人”。又出兵參加平息云州(今云縣)一帶的地方叛亂,因參加平叛有功清廷把緬寧(臨翔區(qū))的平村、邦東的瀾滄江嘎里渡封贈給蘇三寶。蘇三寶憑借朝廷封賜,手中有兵權,牢牢控制嘎里渡口;擴建嘎里銅礦廠,到安板井開鹽井;在臨滄縣昔歸芒麓山和景東縣長發(fā)山開種了數(shù)百畝茶園;在景東、云縣、臨滄開設“允豐號”從事經(jīng)營活動。有多個馬幫來往于各地,使小廠街貨物充裕,生意興?。话雁~礦、食鹽、茶葉等生意做到景東、臨滄、云縣等地。蘇三寶雄居嘎里后,因其受封,由于頭頂四品官銜高于地方縣令,又山高皇帝遠,成為景東、緬寧(臨滄)、云州(云縣)的三不管地區(qū)。其管轄范圍包括永秀鄉(xiāng)全部,曼等、里崴、振太的大部分地方,臨滄的平村鄉(xiāng)、昔歸村嘎里渡等,勢力范圍遍及鎮(zhèn)沅的安板,景谷的民樂、小景谷,及臨滄、云縣等地,面積近萬平方公里,成為景東縣內無量山迆西、瀾滄江兩岸的豪強,四十多年不向朝廷交稅、納貢,成為一個獨立小王國。一片葉子,一棵茶樹,一座茶山都會隱藏一段歷史,一個故事。昔歸茶一直籠罩在神秘的面紗下,偶然的機會獲得一些歷史的線索,順著蛛絲馬跡,去挖掘、還原一段歷史的真相,一座茶山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