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時期茶葉的特征(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茶文化的萌芽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茶文化的萌芽時期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文人飲茶習俗的興起,有關茶的文學作品日漸增多,茶漸漸脫離作為一般形態(tài)的飲食而走入文化領域。如《搜神記》《神異記》《異苑》等志怪小說中便有一些關于茶的故事。
左思的《嬌女詩》、張載的《登成都白菟樓》、王微的《雜詩》都屬中國最早一批茶詩。西晉杜育的《荈賦》是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茶為題材的散文,宋代吳俶在《茶賦》中稱:“清文既傳于杜育,精思亦聞于陸羽?!?/p>
魏晉時期,玄學盛行。玄學名士,大多愛好虛無玄遠的清談,終日流連于青山秀水之間。最初的清談家多為酒徒,但喝多了會舉止失措,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心態(tài)平和。慢慢地,這些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飲茶被他們當作一種精神支持。
這一時期,隨著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茶以其清淡、虛靜的本性,受到人們的青睞。在道家看來,飲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茶文化與宗教相結合,無疑提高了茶的地位。盡管此時尚沒有完整茶文化體系,但茶已經(jīng)脫離普通飲食的范疇,具有顯著的社會和文化功能。
政治家:以茶養(yǎng)廉,以茶代酒
東晉時,有個叫陸納的人,他是太守,有一次,將軍謝安到訪,他就僅上了幾盤水果和茶水招待。他的侄子看不過去,就去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宴,結果陸納把他重打了四十大板,斥責到:“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yè)!”你不但不能為我增光,還這樣講奢侈,簡直是玷污我的素業(yè)!”可見他反對侄子擺酒請客,用茶水招待客人不是吝嗇,也不是清高,只是表示提倡清操節(jié)儉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談之風,他們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于是多飲宴之風。但是,整天大酒大肉,不是誰都消費得起,而且酒喝多了也會舉止不雅,而茶則可長飲,又可提神、益思,于是清談家們從好酒轉為好茶。對他們來講,飲茶已經(jīng)成了精神享受。
南朝時,古代的神仙家們開始創(chuàng)立道教,道家修行長生不老之術,煉“內丹”,其實就是做氣功。茶不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濁,疏通經(jīng)絡,道人們也很愛茶。
在這個時期,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與茶文化套上了交情。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潔、對抗貴族奢侈之風的工具;在文人那里,茶是引發(fā)文思以助清興的手段;在道家看來,它是幫助煉“內丹”,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但是此時,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正式的學問體系,所以,我們把這個時期叫做茶文化的萌芽時期。那茶文化正式形成,是在唐代。
茶文化現(xiàn)象,早在魏晉南北朝
是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茶文化開始萌芽。
飲茶之風在全國廣泛流行是在秦漢時期魏晉時期唐朝
唐朝
兩漢、魏晉、南北朝——南方飲茶成風,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積累,到了唐代中期,飲茶風氣已普及全國。唐朝南方已有43個州、郡產(chǎn)茶,遍及今天南方13個產(chǎn)茶省區(qū),因此,我國產(chǎn)茶地區(qū)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確立。
魏晉南北朝茶的呈現(xiàn)形式
古代中國人最早從發(fā)現(xiàn)野生茶樹到開始利用茶,是以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的。
而傳說第一個品嘗茶樹的鮮葉并發(fā)現(xiàn)了它神奇的解毒功能的人就是神農氏。在漢代托名神農而作的藥書《神農本草經(jīng)》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而神農氏是什么時代的人呢?《莊子篇》稱:“神農之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笨梢娝钣谥恢淠?,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 據(jù)考證,茶的發(fā)現(xiàn)與利用迄今當有萬年左右的時間了。
古人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后來,便以火生煮羹飲,就像今天我們煮菜湯一樣。在茶的利用之最早階段是談不上什么制茶的。那時人們把它作羹湯來飲用或以茶作菜來食用。
《晏子春秋》這本記載春秋時代齊景公的宰相晏嬰生平事跡的史書,有一段以茶作餐菜的記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說晏嬰身為國相,飲食節(jié)儉,吃糙米飯,幾樣葷菜之外只有“茗菜而已”。晏嬰吃的這種“茗菜”,就是新鮮的不經(jīng)曬干的茶葉。這種以茶作菜的風俗,就是在現(xiàn)代還有某些地方仍保留著。如云南省基諾族至今還有吃“涼拌茶”的習慣,把采來的新鮮茶葉,揉碎放在碗里,加上少許大蒜、辣椒、鹽等配料,再加上泉水拌勻,就成為美味可口的佳肴了。
后來,到了周朝和春秋時代,古人為了長時間保存茶葉以用作祭品,開始把茶葉曬干,以便隨時取用。而將茶葉曬干,用水煮羹的飲茶法,持續(xù)了很長時間。晉朝人郭璞為《爾雅》這部古代字典作注時還說,茶葉“可煮作羹飲”,說明晉朝人還采用這種飲茶法。
生煮或曬干到用時再煮羹的羹飲茶,是古代最原始的茶類。生煮和曬干的羹飲茶,嚴格說來,又有一些區(qū)別。采下的鮮茶葉,經(jīng)過陽光曝曬,內質發(fā)生一定變化。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又是古代最早的制茶法,使茶便于保藏和運輸。
魏晉南北朝茶葉
魏晉時期人們已飲用餅茶,有一套成熟的制作飲用方法,其中的煮茶、烤茶以及加上蔥、姜、橘子調味,已和唐代的飲茶方式?jīng)]有多大的區(qū)別。
西晉?左思《嬌女詩》:“止為茶荈據(jù),吹噓對鼎”,再現(xiàn)了詩人的兩個女兒“蕙芳”與“紈素”對著烹茶的鼎吹火的情景,可謂中國最早涉及茶的詩句。西晉?郭義恭《廣志》:“茶叢生,真煮飲為真茗茶”。西晉杜育的《荈賦》是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茶為題材的散文,才辭豐美,對后世的茶文學創(chuàng)作頗有影響。
茶的飲用發(fā)展到魏晉時期,見諸文字的記載開始逐漸增多了,這大約與茶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普遍的被使用,尤其是在文人階層中的漸趨普及密切相關。魏晉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很獨特的時代,在這一時期形成的魏晉風度對后世有著很大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是茶文化的()
茶與禪的相通之處在于兩者都有清凈的文化趣味,在中國土生土長的茶與印度傳來的佛教雖然不同源,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卻保持神奇的同步發(fā)展,二者的結合萌芽于秦漢,發(fā)展于魏晉南北朝,興盛于隋唐。
一、茶禪文化萌芽于漢
在中國歷史上,茶很早就出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詩經(jīng)》、《楚辭》等諸多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過十多個茶的別名,比如茗、荼、苦菜、槚、皋廬等。在品嘗和食用的過程中,古人逐漸發(fā)現(xiàn)了茶降火提神、消食解毒等諸多功效,并逐漸推廣。
在《神農本草經(jīng)》中曾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
神農為醫(yī)治眾生而嘗百草,難免會遇到毒草的情況,最后還是靠茶來解毒,可見古代中醫(yī)便已經(jīng)將茶作為一種重要的中藥材來對待了。
《神農本草經(jīng)》雖然冠以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但實際上成書于秦漢時代,里面關于茶的記載,可以看出這個時期已經(jīng)開始推廣茶了。同一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在漢朝末年至南北朝時有了較快的發(fā)展,茶與禪開始有了交集,很快便走到了一起。
二、茶禪文化發(fā)展于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發(fā)展迅速,最主要的原因是連年戰(zhàn)亂的悲慘現(xiàn)狀、佛教投胎轉世的思想和朝廷的支持。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天災不斷、連年混戰(zhàn)的時期,天災人禍造成巨大的災難,百姓常常處于朝不保夕的狀態(tài),而佛教因果循環(huán)、轉世投胎等思想迎合了民眾的需求,為了祈求來世福祉便紛紛投靠佛門,再加上朝廷出于不同目的扶持佛教,因此這一時期的佛教一度非常發(fā)達。
根據(jù)《錢眼讀史》記載:
北魏末年北方各地有佛寺3萬余所、僧尼200余萬人。
這個數(shù)字是十分驚人的。由于僧人不納稅、不服役,而人數(shù)眾多,導致國庫收入嚴重受損,士兵數(shù)量下降,威脅國家政權,因此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等發(fā)起"滅佛"行動。
在此之前,寺廟大都建在繁華的都市,有朝廷和貴族供養(yǎng)。"滅佛"行動開始后,僧人被殺者眾多,很多寺廟被迫遷往深山老林,居住在清幽場所,佛教也開始了耕種勞作的自力更生之路。
雖然表面看來"滅佛"行動是佛教的一場血腥災難,卻成全了茶禪結合的美名。山谷清幽之地,往往是種茶的理想場所,僧人在此種茶、采茶、品茶、識茶,并與佛教文化相結合。在僧人看來,茶可以幫助消化,可以抑制欲望,可以提神醒腦,幫助他們更好地參禪打坐,"茶味禪味是一味"逐漸成為佛家禪語。
三、茶禪文化興盛于唐
唐代以前,中國雖有種茶飲茶,但是尚無在全社會形成風氣。直到唐朝時期,飲茶才逐漸成為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的生活習俗,正是在這一時期,茶稅開始成為朝廷的重要收入來源。根據(jù)《錢眼讀史》記載:
貞元元年(785年),全年茶稅收入達40萬緡。
走私茶葉累計超過300斤者還會被判處死刑 ,可見當時種茶已經(jīng)成為民眾的生活習慣,種茶十分普遍,才導致茶稅成為朝廷稅收的重要來源。
同一時期的佛教也處于興盛期,朝廷派遣了玄奘等高僧遠赴印度取經(jīng),并在國內開設講經(jīng)學經(jīng)的專場。此時僧人更加重視飲茶,飲茶甚至成為寺院的清規(guī)戒律,茶堂也成為寺院的"標配",兼具參禪論道、討論佛理、招待施主等多種功能,也從中衍生了內涵豐富的茶文化。
比如寺院有專門的"茶鼓"召集僧人飲茶,寺院前有向行人施茶的"施茶僧",在佛像面前供奉茶稱為"奠茶",掛單的和尚根據(jù)受戒年限要飲"戒臘茶",化緣僧人向人求茶稱為"化茶"等等??傊?,此時的茶文化已經(jīng)與禪文化融為一體,成為相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僧人在云游四方時不僅討論禪理,也交流茶藝,從而取長補短,促進茶藝進一步提高。
唐武宗時期,全國爆發(fā)著名的"會昌滅佛"運動,再次把寺廟逼到深山老林。在此之前,中國佛教分為旗幟鮮明的三論、華嚴、密宗、禪宗等八大體系,但是到了這一時期,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禪宗獨樹一幟,中國大部分名山都成為禪宗的活動場所。茶文化的寧靜純潔、清新提神與禪宗長于頓悟完美結合,相互促進,在佛寺產(chǎn)生了天臺山云霧茶、西湖龍井茶、徑山名茶、普陀佛茶、惠明茶、仙茶、廬山云霧茶、碧螺春名茶、黃山毛峰、九華毛峰、鐵觀音等流傳后世的名茶。
總結
由于寺廟獨特的地位,在古代可以說是從事茶葉研究的"科學機構",而僧人便是茶葉的"研究員",茶與禪由于意境相通,相生與共,所以能夠緊密結合,并且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依然備受推崇。
參考資料:《神農本草經(jīng)》《詩經(jīng)》《茶與禪》《錢眼讀史》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世界公認的飲茶就是中國首創(chuàng),而在中國根據(jù)陸羽《茶經(jīng)》中的記載:“茶之為飲,發(fā)乎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fā)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yè)、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而根據(jù)相關歷史文獻記載,中國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了有關對茶葉的探索,只是在秦時代茶更多的是王公貴族的專屬,沒有得到更好的傳播。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化開始在中國盛行。佛法大師在探討、悟佛理時要心境平和,沒有雜念,而茶恰好有提神醒腦的功效,使人內心更加的通透明澈,飲茶開始在佛家流行。只是相對于魏晉南北朝的動亂局勢,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民不聊生,生存尚是問題,亦不會拿出更多的時間去研究茶葉。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中,唐朝占有絕對的一席之地。唐朝國泰民安,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茶葉開始逐漸地走向社會大眾。在這一過程中,有一批文人騷客、儒家大士開始深入的研究茶葉,其中尤以陸羽為主,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更是世界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被后人譽為茶葉的百科全書,茶文化的核心內容茶道也在這一時期誕生。在唐朝這一時期,就初步形成了內容多樣,內涵豐富的茶文化機制。
在南宋,茶文化發(fā)展到一個高潮時期,民間就出現(xiàn)了的專業(yè)品茶社團,宮廷也設立了專門的茶事機關,皇帝用賜茶來籠絡王公大臣;在民間,也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茶,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要“合茶”。民間一時斗茶風起。日本現(xiàn)盛行的茶道,也是由南宋時期漂洋過海傳播而去。宋朝過后,茶文化開始沒落,明太祖朱元璋撤銷北苑貢茶苑,不再設皇家茶園,散茶正式形成,散茶真正的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人們喝茶的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不過卻已經(jīng)沒有盛唐、南宋時期的全盛狀態(tài)。在17世紀,西方列強用槍炮叩開中國的大門,中國的茶文化也隨之傳入到西方國家,并逐漸的在世界流行。
新中國成立后,茶文化已經(jīng)不再是單一的文化機制,融入了更加豐富的理念。加強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結合,形成了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機制,茶歌藝術、茶樂藝術也應運而生,使得茶文化更加的符合我國的社會實情。
中國茶文化萌芽的朝代是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
在唐以前,中國人用茶的歷史過程,是由藥用、食用到飲用的過程。中國茶文化在此時發(fā)展出了工藝繁復,兼具美感的煎茶法。
在宋代,茶大多是半發(fā)酵的膏餅,在點茶前,還要用沸水沖洗杯盞,預熱飲具,以使“盞熱而茶難冷,難冷而茶味不變”。
南北朝時期的茶文化有哪些特征
細觀《茶經(jīng)》,基本上是一本古代茶葉的百科全書,陸羽不但研究茶的自然科學屬性,還非常重視研究茶的飲用。如煎茶過程、茶具與水對茶湯質量的影響等,而近代茶葉科學研究者多研究茶樹品種、栽培、加工、貯藏、茶葉內在生化物質的變化等如何把茶生產(chǎn)好的問題,須知好茶還須用好的沏泡方法,才能更充分地顯現(xiàn)和領略茶的魅力。
陸羽在《茶經(jīng)》中十分詳盡地闡述了唐代飲茶方式的主流,對茶的采摘、制作、飲用進行了細化,其煎茶方法為:炙茶、貯茶、碾茶、羅茶、擇水、烹水煎茶(一沸調鹽葉,二沸時出一瓢水、環(huán)激湯心、量茶末投于湯心,待湯沸如奔濤,育華)、分茶至各茶碗,使沫餑均分。
與南北朝時期飲茶的不同,表現(xiàn)在由湯活改為煎茶,調味料由蔥、姜改變?yōu)樯倭葵}花,以及對影響茶湯品質各方面因素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與細化。如開始認識不同水質對茶湯質量影響,不同沸水程度對茶湯質量的影響,不同產(chǎn)地茶碗對茶湯湯色的影響等。這些均體現(xiàn)了陸羽窮究天地奧秘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陸羽對茶學、茶事各方面的深入探索與宣傳,為茶藝類茶道和風雅類茶道的形成尊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并使它們具有了科學性與合理性。
魏晉時期是中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時期
魏晉時期,茶也開始成為文人雅士吟詠、贊頌和抒情達意的對象。杜毓的《賦》、左思的《嬌女詩》等從各個方面對種茶、煮茶、飲茶等茶事進行了描述。此外,茶作為一種健康的飲品,其清香雅致的特質被賦予高雅淳樸的精神力量,與儒、釋、道和神、鬼、怪等聯(lián)系起來,開始進入宗教領域。從茶文化發(fā)展史的整體來看,這一時期的中國茶文化處于發(fā)展的萌芽階段,茶風還沒有普及到普通百姓中間。
特點:
魏晉時期,飲茶的方式逐漸進入烹煮的階段,對烹煮的方法技巧也開始講究起來。
飲茶的形態(tài)在種類上呈現(xiàn)多樣化的特點
開始具有一定的儀式、禮數(shù)和規(guī)矩,人們日益自發(fā)自覺地遵守和規(guī)范起來。
飲茶更多地關注于茶的物質屬性和藥性,而不是其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