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習俗有哪些
1、戴春雞
戴春雞是陜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的立春日,母親用布制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愿“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后者稱為“散疹”。
2、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的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xiàn)在仍然在農(nóng)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
3.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tǒng)的習俗,流傳在陜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tài)的“麥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收。
關于立春的習俗: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正式迎春,目的是把春天和句(gōu)芒神接回來。
2、祭祀祖先
在許多地區(qū),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绷⒋簳r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3、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用蔥、蒜、椒、姜、芥五種辛辣食物調(diào)和而成)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
4、踏春
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游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5、鞭春牛
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jīng)》后,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了。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
立春飲食養(yǎng)生5原則:
萬物復蘇,陽氣上升,人體的五臟六腑蓄積的內(nèi)熱之毒也開始出現(xiàn)春燥,導致肝火旺盛、身體炎癥,出現(xiàn)口腔潰瘍、咽喉腫痛、便秘、色斑等癥狀。加上春季天氣轉(zhuǎn)暖,人體水分大量流失,天氣又陰晴不定,通過飲食養(yǎng)生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1、飲食清淡——消春火
春季人易上火,出現(xiàn)舌苔發(fā)黃、口苦咽干等,因此飲食宜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顯上火癥狀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綠豆湯、金銀花茶、菊花茶、蓮子心泡水等。
2、黃綠蔬菜——防春困
“春困”使人身體疲乏、精神不振,應多吃紅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如胡蘿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對恢復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處。
3、細選食物——少疾病
春季氣溫逐漸升高后,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也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所以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
塔菜、芥藍、西蘭花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蘿卜、菠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
4、胃腸疾病——要當心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易在春天發(fā)作,飲食上應避免攝取含肌酸、嘌呤堿等物質(zhì)豐富的肉湯、雞湯、魚湯、動物內(nèi)臟和刺激性調(diào)味品。因為這些食物有較強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形成氣體產(chǎn)生腹脹,增加胃腸負擔。
5、祛痰養(yǎng)肺——保平安
慢性氣管炎、支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fā)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yǎng)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減輕癥狀。
二十四節(jié)氣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作為農(nóng)耕文明的產(chǎn)物,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國古代人民順應農(nóng)時,觀察天象,知曉一年中物候變化的一個獨特的知識體系。
在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規(guī)律變化的特殊節(jié)點。根據(jù)一年12個月,分為春夏秋冬十季節(jié),各個季節(jié)各三個月,每個月兩個節(jié)氣。每個節(jié)氣都具有獨特的含義,不僅指導著中國人民進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同時積淀著中國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
其中,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傲ⅰ笔情_始的意思。古語有言:一年之計在于春。立春作為新的一年新的起點,標志著春季的開始,也是人們耕耘的啟程。同時,在中國古代,為了迎接春天的到來,還有不少的習俗。
迎春在古代,立春時,君主會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選擇東郊這一地點是有原因的,因為迎春活動祭祀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但是后來隨著不斷的發(fā)展變化,迎春的地點便沒有那般局限。比如,宋代迎春便從郊野到了宮廷。清代,迎春更是成為了一項全民活動。
打春牛中國古代是一個典型的農(nóng)耕社會。牛是農(nóng)耕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立春,打春牛也被稱為“鞭春?!薄氨尥僚!?。其含義是送走寒氣,促進春耕,在某種程度上,還具有一定的的巫術意義。
咬春吃是立春習俗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吃什么,怎么吃,這是有講究的。立春的主要吃食包括春餅,田艾籺,春盤,蘿卜和五辛盤等。其中,春餅多是用面粉制作的薄餅,包裹著蔬菜來吃。田艾籺是用田艾制作的一種食物,色彩是綠色的,廣東粵西地區(qū)比較常見,用于祈禱風調(diào)雨順。五辛盤也是用五種辛辣食物組成,通常是蔥、蒜、椒、姜、芥等調(diào)和而成,這是就餐時的調(diào)味品。
踏春踏春指民間百姓在春天和家人好友外出郊游散步,結(jié)伴遠足,嬉戲游玩的活動。時間多在立春后,春暖花開,陽光明媚的日子里。
立春,一切剛剛開始,一切皆可期待。
習俗有:
1、趕春牛: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東郊,稱為立牛旁邊放攜帶農(nóng)具鞭牛的假人為耕夫然后農(nóng)民向其拜擊鼓打牛之后人們把土牛的土塊帶回自家牲圈,象征收成好促進牛的繁殖。
2、春勝貼門窗:婦女剪春燕花鳥簪(或有專門買的春燕簪花鳥簪),用紅紙剪雞貼屋門。
3、縣里派報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一個人站在田間敲鑼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著迎春的贊詞,到每家去報春,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帖子。
4、民間互相饋送春牛(小泥牛)、春牛圖、春娃(鄉(xiāng)寧等地習慣用絹制作小娃娃)。
5、糊春牛:在家里用米或紙糊成春牛,擺放在家中。
6、貼春字畫:家家在門上張貼迎春的字畫字和春字有關的畫,如臘梅迎春之類。
7、搭燕子窩:給花樹戴燕子勝帛條。
8、種迎春花:種植迎春花卉。
9、春勝貼門窗:婦女剪春燕花鳥簪(或有專門買的春燕簪花鳥簪)用紅紙剪雞貼屋門
10、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災;
11、做春餅:餅餡以蘿卜,豆芽和豆子為主。
12、擺春盤: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餅糖放盤中為春盤或拼成盤,饋送親友或自食。
13、咬春:吃蘿卜。
主要習俗有吃春餅、春盤等。
春盤:春盤是春季食品習俗之一。主要用于取蔬菜、瓜類、水果、糕點、糖等,放在盤中送親朋好友上春菜盤(或放在一起)或吃以迎春。有五種菜肴:水果、蔬菜、糖果、蛋糕和魚餌。蔬菜主要包括:豆芽、蘿卜、韭菜、菠菜、生菜、豆類、雞蛋、土豆絲。
杜甫的《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fā)時。”
田艾籺:田艾籺是春季常見的時令食品。初春萬物復蘇,青草長,鳥兒飛。這是春耕大田艾草生長的全盛時期。田間艾草高約10厘米,葉子呈粉綠色,花中間白綠色,全身蓬松。據(jù)介紹,天愛具有祛濕、暖胃、通腸等功效。田愛珍也是祭祀神、祈求風調(diào)雨順的節(jié)日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