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茶文化,如何評價廣東人的早茶文化?
廣東飲早茶的經(jīng)營方式由于知名度高早茶文化,不少城市也仿照這一方式建立了不少茶樓飯館,專門開放早茶市。但由于沒有早茶的文化土壤,其結(jié)果不是走味變調(diào),就是不滿周歲夭折。這說明,早茶這種社會生態(tài),只能根植在廣東特有的生活方式中。
廣東餐飲業(yè)長期實行五市(即早茶、午飯、下午茶、晚飯、夜宵),把早茶、下午茶和夜宵各當作“一市”來經(jīng)營,在全國的酒樓中是絕無僅有的。外邦的早茶市賣早點,而廣東的早茶是一種生活方式。
廣東人向來從容不迫,他們習慣于全民性、平民性的生活方式,所以不追求奢華,喜歡慢生活,重湯、喜粥、好茶。飲早茶是廣東生活方式的代表,一見面,人們的問候語往往是:“飲咗茶未?”道別的客氣話也往往是:“得閑一齊飲茶。”打工一族日常的生活理想也往往表現(xiàn)在“飲翻餐茶先”(喝一次茶再說),放眼廣東,特別是廣府地區(qū),每天清晨,各式茶樓酒家,已是人聲鼎沸。茶樓里人們眾生百態(tài),談生意、會朋友、親戚團聚、老人悠閑。
廣東的早茶,始發(fā)于廣州的二厘館,最初為勞苦大眾提供歇腳的地方,一大碗茶,收費二厘,稱為二厘館,后來發(fā)展為有一兩樣點心供應(yīng)的專供人們喝茶、休閑的地方即茶居(茶寮),最后發(fā)展成既能提供飲茶又能供吃放的茶樓,傳統(tǒng)茶樓一般為兩層,所以稱樓,在廣東,老字號的茶樓已所剩無幾。
廣東的早茶,是一種鮮活的城市生活,表現(xiàn)在:它是彰顯城市生活方式的地域民俗;是領(lǐng)銜大眾潮流的原生態(tài)文化形象;是人際交流和信息溝通的廣闊平臺;是繁衍著現(xiàn)代商業(yè)色彩的獨特場所。
有人說,廣東早茶在開放大潮中已演化為談生意的交易所,多少沾了些銅臭味。但我始終覺得,在廣東茶樓特有的溫馨氣氛中,談生意,確實不隆重但又很正式,這是時代色彩,更是廣東人務(wù)實心態(tài)的生動例證。廣東茶市不是有些人追求品茗所必需的燃香弄琴、竹影攀窗的靜室環(huán)境,它的本質(zhì)就是一個“鬧市”。
但人們對它的鐘情是因為有鬧,才能賺人氣,才能讓人感受到人情味。只有鬧,現(xiàn)代人才能在喧嘩中減壓,也只有鬧,才能代表餐飲業(yè)欣欣向榮的大好狀態(tài)。廣東人外出散心,把鬧作為喜愛、習慣的聲音,這是很奇特的一種心態(tài),也是熱愛生活、積極生活的一種人生哲學。
花色繁多,烹制講究,味道可口的廣式早茶,不僅是嶺南富庶安逸、美食天下的象征,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廣東人對飲食文化、精致生活的孜孜追求。想必對廣式早茶文化最為驚詫的,應(yīng)當是習慣了包子稀飯、豆?jié){油條、燒餅肉湯等簡單程式化早餐的“北方客”莫屬!
呵呵,這里還有一個笑話——兩年前,在深圳國貿(mào)大廈頂樓“旋轉(zhuǎn)餐廳”,霍小姐就碰巧看到了因吃早茶,無意間“出糗”的趣事。
這家旋轉(zhuǎn)餐廳的廣式早茶,早已是聞名遐邇,飲譽八方,餐廳照片墻上那數(shù)不勝數(shù)的社會名流,達官貴人就很能說明一切。
早上八點鐘的光景,進來兩個身材高大的北方小伙,也可能是第一次吃廣式早茶,對她的品種之繁,做法之妙,沒有認真的心理準備,加之是(吃多少拿多少)自助餐廳,所以,他們嘰哩咣當、手腳發(fā)力很快就將糯米雞、叉燒包、皮蛋粥、燒麥、腸粉、鳳爪等一式兩份擺了滿滿一桌子,小編目測大概有20多盤。
慕名而來的二位“大神”一頓狼吞虎咽,很快就吃了個八成飽。此時,身邊來了兩個“老廣”,人家叫來了服務(wù)員,盡點一些餐臺上沒有擺出、需要另點的“早茶”,比如蝦餃皇、魚翅餃、榴蓮酥、乳鴿、XO醬炒蘿卜糕等等。
哇塞,看到別人花一樣的錢吃的都是上等茶點,再瞅瞅自己兩個“老土”,一人花幾百元吃的都是白面和普通肉食的“簡單組合”。這倆小伙瞬間頓悟、坐不住了,干脆也喊來了服務(wù)員,比劃著要按照鄰居的“菜單”,一樣上一道。
誰知,服務(wù)員小妹看到他們桌子上滿滿茶點,很客氣道:你們先把桌子上的吃完,才能再點,否則要額外收費(浪費糧食附加費用)。
倆小伙登時就傻臉了,只好無可奈何地“艱難”消滅著桌子上的諸多早點。一個個給撐得又松腰帶,又鼓腮幫,然并卵!吃了大半天,還是有三分之一沒有吃完,沒辦法,只好額外付費,怏怏離去。
看來,吃廣式早茶,光胃口好還不夠,你必須要先做足功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