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關(guān)于春節(jié)的故事......
餃子的由來
我國北方人有一種習(xí)俗,逢年過節(jié),迎親待友,總要包頓餃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八溔巳硕紣鄢?,年飯尤數(shù)餃子香”。當(dāng)人們吃著這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餅時,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來歷,誰能不驚嘆我們文明古國的源遠流長的面食奇苑呢!
對于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餃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jù)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fā)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guān)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坝终f:”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zhǔn)持^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jié)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扒О倌陙?,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xí),流傳至今。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現(xiàn)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南方不少地區(qū)卻稱之為”餛飩“。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在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餃子的來歷,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一則傳說。從前有一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朝里奸臣得寵,忠良受害,鬧得國家貧窮交加,百姓怨聲載道。有一天,人稱“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言明他有個好主意,能使皇上長生不老?;噬下牶?,滿心喜歡。忙問:”潘愛卿,有何妙法,快講與朕聽!“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師,讓他一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愿以償了嗎?“皇上聽后連連點頭,即出告示,舉國招選。
不幾日,全國各地好多有名廚師陸續(xù)被送到京里,經(jīng)過殿試,的藝高的感師蘇巧生被選上了。從此,蘇巧生憑著自己高超的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這一夜,蘇巧生很高興。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樣飯就可以離開這個可恨的昏君,回家與親人團聚了?!暗搅俗鲲埖臅r候,意不知該咋做最后一頓飯了。他想到自殺逃跑,還想到毒死這個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傷的時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亂擱上調(diào)料,用白面皮包了許多小角角,然后放在開水鍋里煮熟,當(dāng)做最后一樣飯給皇端去。蘇巧生正木呆呆地坐著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后,竟穿著睡衣跑進廚房說:”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么名字?“蘇巧生聽罷,長長地嘆了口氣,隨后抬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扁食?!盎噬嫌至籼K巧生繼續(xù)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為了紀(jì)念這位廚師,就學(xué)著包扁食吃。這樣,一代一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年年高” 的傳說
“年年高” 的傳說
春節(jié),我國很多地區(qū)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開始種植稻谷。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制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fā)展過程。公元六世紀(jì)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于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奔磳⑴疵渍羰煲院?,趁熱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中得到證明。其制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后,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chǎn),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谷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dāng)時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nóng)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xiāng)的水磨年糕、臺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fēng)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jù)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后來才成為春節(jié)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jié)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爆竹是竹子做的嗎?
爆竹是竹子做的嗎?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現(xiàn)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rèn)為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边@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qū)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xí)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jù)《神異經(jīng)》說,古時候,人們途經(jīng)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jīng)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yōu)榱藢Ω哆@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qū)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后使其發(fā)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jié)果驅(qū)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后火藥出現(xiàn),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nèi)燃燒,產(chǎn)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guān)于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yōu)》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后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yīng)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xiāng)”,其生產(chǎn)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jié)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門神是誰?
門神是誰?
每逢除夕,張貼年畫,也是我國古來的民俗之一。
年畫來源程序于巾門神.據(jù)東漢蔡邕所著<<獨斷>>的記載,我國最早的年畫題才是門神畫的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神茶郁壘.還有的畫古勇士成慶的像于殿門,畫虎于門.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一日暮途窮,繪二神巾戶左右,左神茶,右郁壘,俗謂之門神.古代的地理著作<<山海經(jīng)>.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到了唐代,又是有了秦叔寶即秦瓊,及尉遲恭即敬德和鐘馗形象有門神.大都畫在桃木板上,掛在門墻,用意是消災(zāi)納神,鎮(zhèn)妖避禍.明.吳承恩在<<西游記>>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唐太宗生了病,夜以繼日里做夢聽見鬼叫,無法安寢.第二天告訴群臣后,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恭就全副披掛,仗劍執(zhí)锏,在宮門把守了一通宵.這一夜,唐太宗睡得很好,沒有夢見鬼.唐太宗為了以后睡覺都能安寧,又是不忍心叫兩位老將夜夜守在宮門侍立,就命畫師畫了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人的像,懸掛在宮門兩邊,久而久之,上行下效,兩人就成了門神.這是年畫的早期作品,又是名門畫。
到了宋代,隨著木板雕刻技術(shù)的發(fā)展,逐步演化成了木板年畫,并分為著色套色兩種,現(xiàn)存最早的木刻年畫是宋版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著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xí)稱<<四美力彰末清初,出現(xiàn)了三大民間木刻年畫,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和山東省東濰縣的年畫,均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我國版畫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曾先后傳入日本和英,德等國.始于南宋的福建年畫,暢銷南洋,深受歡迎.傳統(tǒng)的年畫多為木刻水印,線條單純,色彩鮮明,畫面熱鬧,題材多以五谷豐登,春牛,嬰兒風(fēng)景,花鳥等為內(nèi)容,后來,上海鄭曼陀把月歷和年畫合二而一,制成月歷牌年畫和掛歷年畫,至今風(fēng)靡全國。
你會拜年嗎?
你會拜年嗎?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xí)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nèi)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zhǔn)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fā)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jié),開封府放關(guān)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泵髦腥~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xí)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jié),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dāng)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guān)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xiàn)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lián)絡(luò)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cè)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lián)年誼,以敦鄉(xiāng)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拜年的習(xí)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nèi)容和形式。現(xiàn)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拜年源于怪獸?
拜年源于怪獸?
柴萼在他著述的《〈梵天廬叢錄〉》中稱: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由此可見,在我國城 鄉(xiāng)的漢族同胞中,很早就沿襲下來了傳統(tǒng)的拜年習(xí)俗:大年初一這天,人們一起床,洗過臉,就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然后互相道賀有的人家是同族長者帶領(lǐng)后輩 逐戶祝賀。到現(xiàn)在就發(fā)展為同一單位幾個人一齊前去賀年,也有的是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傊0菽甑姆绞绞嵌喾N多樣的,它既是人們相互走訪,視賀春節(jié),表 示辭舊迎新的一種形式,也是人們利用年節(jié)假日,交流思想,不斷增強團結(jié)的一種手段,同時蘊含著親友之間和睦相處的良好愿望。
那么,拜年這一習(xí)俗又是怎么來的呢?
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長著血盆大口,異常兇猛,人們叫它做孽,每逢臘月三十晚,它便出來挨家挨戶地殘食人群。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到門外,然后把大 門關(guān)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孽吃掉。于是,拜年之風(fēng)綿綿相傳下來。
年到底有多長
年到底有多長?
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獲的象征,所謂“五谷熟曰年”。
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獸,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來。它一上岸,所到之處便是洪水泛濫。后來 人們在家門口貼起紅紙,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fā)出雷鳴般的聲音。把“年”嚇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貼對聯(lián),掛彩燈,穿新衣,還要剁餃餡包餃子,晚上還要攏旺火、燒柴禾,------這就是年了。
那么古代人是怎樣過年的呢?我們先來聽聽這首“年節(jié)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寫聯(lián)對,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割年肉,
…………
初一初二磕頭兒,
初三初四耍球兒,
初五初六跳猴兒,
…………
“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霄,這年才是過完了。
古人將新正的前八天分別以六種動物和人、谷相稱。正月一日為雞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雞辟邪之舉,方法是殺雞著門或貼畫雞于門。從元旦開始,人們開始忙著拜年賀節(jié)。拜年在漢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這天進宮朝拜,君臣同樂。到了明清兩代,官場拜年則發(fā)展成虛文的禮節(jié),往往是“望門投刺”,不管認(rèn)不認(rèn)識。有詩為證: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歡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復(fù)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這天的習(xí)俗活動是“送窮”,而對商家來說,初五這天商家開業(yè)。正月的活動一直到了十五,才漸漸平靜……
年里有多少小節(jié)?
年里有多少小節(jié)?
夕子時進入大年初一,進入正式的年節(jié),從初一到十五,都算過年。
初一,祭祖,一般在子時。開門鞭炮避邪。迎喜神,老皇歷寫著今年喜神的方向,迎著其方向走,天亮以后去拜年,拜不過來讓仆人送飛貼,有點賀年卡的意思,宋代便有?!豆镄岭s識》中沈公子派人投飛帖,投到吳四丈家,吳叫其仆人喝酒,換貼。最早的春聯(lián)是蜀后主孟昶發(fā)明的,“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寫在桃木板上,明代以后,春聯(lián)開始流行。
初二,繼續(xù)拜年,媳婦回娘家,叫歸寧,北方祭財神,吃元寶湯即混飩。
初三,老鼠娶親 因此不能熬夜,還要在地上撒些鹽米。
初四,迎神接神的日子,一切人間神回到人間,傍晚接神。
初五,破五 ,照例還要吃餃子,從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初五破除,祭祖的供品要撤,垃圾可倒,刀剪可動,稀飯可吃,商店開張大吉,迎五路財神,到此主要節(jié)日過完。
初七,人日 ,小孩節(jié)日,煮七種菜為羹。河南省淮陽人祖廟有盛大廟會(人祖是伏羲)祖廟會上特有的泥泥狗,形象是只猴,認(rèn)為是最早的人祖。
初八,順星,從星聚會之期,要拜星君,黃昏后點四十九盞燈,擺天地桌(院子里),燈散放各處,叫散燈,老北京一般到白云觀的六神殿順星。
初九,玉帝誕辰,祭玉皇祭天官。
十三至十七都是元宵佳節(jié),十三在廚下點燈,一連點五夜,過十七,十八收燈,十三試燈,十四搭彩蒯,迎紫姑神,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的正日子,舉行盛大的燈會,正月十五還是道教的上元節(jié):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是天官生日,中元(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下元(十月十五)是水官生日,這一天還有很多祈子的習(xí)俗,江蘇有打婦求子的習(xí)俗,廣東有偷生菜的習(xí)俗,北京可到正陽門摸門釘。
正月十八收燈,年就過完了,一切活動恢復(fù)正常。
什么時候長一歲?
什么時候長一歲?
所謂守歲,就是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通宵不寢,圍坐炕頭,敘舊迎新,互相鼓勵,以待天明。
俗話說,除夕守歲,自古有之,古往今來,年年如此。守歲源于何時?據(jù)晉周處《〈周土記〉》載: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曰饋歲:酒食相邀,稱曰別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曰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除夕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寢,謂之守歲。唐詩中對守歲習(xí)俗也有不少描寫。大詩人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樽地酒,思鄉(xiāng)淚滿巾,孟浩然有續(xù)明摧畫燭,守歲接長宴的詩句。到了宋朝,守歲之風(fēng)遍于城鄉(xiāng)。北宋蘇軾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也描述了守歲的情景。由此可見,守歲由來已久了。
上世記的春節(jié)怎么過?
五零年春節(jié)――喜
◎解放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
50年前的那個春節(jié)人們沒齒難忘。
“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解放軍接管了北平,北平解放了。老百姓伸出頭來起先看到的還是國民黨兵,剛想縮回去,發(fā)現(xiàn)這是正在換防,看著掛著“平警”袖標(biāo)的解放軍,這才挺胸抬頭邁出了大門。人們拜年不再磕頭,不再說過年好,“大喜,解放了,好日子終于盼來了”,這個年因為解放而不同尋常。
人們在街上盡情唱著解放區(qū)的歌,包括那些從不允許出家門的婦女,《解放區(qū)的天是明朗的天》,《南泥灣》,《三大紀(jì)律八項注意》,感覺總也唱不夠。隨著解放,一些陳規(guī)陋習(xí)廢除了,婦女們走街串巷說著“解放了”!
剛被國民黨兵席卷一空的老百姓雖然在物質(zhì)上沒有因為解放而有什么質(zhì)的飛躍,但精神上的愉悅卻讓他們感覺這才真是在過年,孩子要是鬧著嫌年夜飯不好,大人會說:“明年就好了,因為已經(jīng)解放了?!?/p>
每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過這個“解放年”,盡情地歡樂是大家共同的主題。50年前的那個春節(jié),因為解放而不同尋常。
◎五零年吃什么?
炸面充肉包餃子
孩子嫌“菜不好”,大人說:“別鬧了,要解放了,明年肯定能吃上好的?!?/p>
“打一千,罵一萬,別忘了三十晚上那頓飯?!蹦菚r一頓年夜飯能讓孩子們盼上一年。
1949年的春節(jié)特殊。在北平城里茍延殘喘的國民黨兵臨走之前把老百姓家掃蕩一空,但即將解放的消息卻讓大家想方設(shè)法借米借錢的腳步輕快起來。有時能聽到孩子鬧著嫌“菜不好”,家里大人就會這樣說:“別鬧了,這是最后一次這樣了,要解放了,咱們明年肯定就能吃上好的了,而且肯定一年比一年好了。”“解放”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愉悅已讓大家忽視了物質(zhì)上的匱乏。
年夜飯后的那個柿子和水蘿卜是非吃不可的,借喻著事事平安和能熬夜不困。因那時沒有什么娛樂,所以年夜飯大家吃過后,接著還是吃。
瓜子、鐵蠶豆、黃豆讓全家聚在一起一邊磨牙說話,一邊盼著子時的來到。這時吃的瓜子皮都要扔在地上,撒上芝麻秸,大家一起踩碎,取意“歲歲平安”,“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那年春節(jié)人們對踩芝麻秸尤為鐘情,因為解放,日子會真的“節(jié)節(jié)高”。
三十晚上包餃子是重頭,大街小巷聽的都是“咚咚”的剁餡聲,其實那年并不是家家都買得起肉,做些老北京的鴿子盒兒,綠豆面攤個餅,上面撒上香菜、胡蘿卜絲、水疙瘩絲,卷起,油炸,再剁在素白菜餡里全充肉了。
這頓年夜飯可能讓很多苦苦盼了一年的孩子們失望了,但“解放”的臨近,卻讓人們覺得這是有生以來過得最好的年。
◎五零年過年說什么?
新喜換成大喜
婦女們都走上大街,一邊請安,一邊道著“過年大喜,好日子終于到了”。
“大喜大喜,好日子來了。”1949年,人們把平時拜年的“新喜”,換成了“大喜”。
初一清早,按照老規(guī)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去拜年,必須穿著長袍,否則讓人笑話。街坊鄰居離著老遠就說:“大喜了,解放了”,嗓門大了,底氣足了,“這回可好了,好日子來了”。
按照以前的老理兒,初一至初五婦女不能出門,可是解放了,這個清規(guī)戒律被破了,婦女們也都走上大街,一邊彼此請安,一邊道著“過年大喜,好日子終于到了”之類的問候。男人要摘下帽子鞠躬,那時還不興握手?!按笙?,好日子終于來了”是人們不停地說著的一句話。
那時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還是要用“窮”來形容,越是這樣,就越講究個吉祥話,講究個理兒。倒水要胳膊往里彎著,否則說把財潑出去了,一地的瓜子皮不能往屋外掃,只能掃到屋里最里面的牛奇角堆著,否則說把財掃走了,說話中的忌諱就更多了。三十晚上會有鄰居家的孩子挨家敲門,喊著“送財神了”,這時無論怎樣也要給孩子一些錢,“財神來了哪能不接呀”。
1949年的春節(jié),人們沒能按著這樣的習(xí)俗過:“廿三糖瓜粘,廿四掃房子,廿五炸豆腐,廿六燉大肉,廿七宰公雞,廿八把面發(fā),廿九貼對聯(lián),三十晚上扭一扭?!钡且痪洹按笙玻夥帕?,好日子終于盼到了”洋溢在北平城的上空,精神上的解放讓人們早已忽視了物質(zhì)上的貧困,日子越來越好的祝愿讓人們對這個有著轉(zhuǎn)折意義的春節(jié)充滿了美好回憶。
◎五零年過年買什么?
扭秧歌的紅綢帶
那一年的春節(jié)幾乎被北平解放取代了,人們更多的是慶祝解放。
1949年初才卷著老百姓的東西倉惶逃竄的國民黨,讓大家已沒有足夠的條件再一一購置年貨了。
但畢竟是過年了,穿不起新衣服,從箱子底下翻出一件看上去最完整的,用染料煮一下,使衣服上的補丁盡量不那么顯眼。拜年不穿上長袍讓人笑話。
婦女頭上戴的紅翠花是不能少的,往年可以去廟會買,這一年廟會沒辦,但也得在走街串巷的翠花挑子上挑兩朵。
掃房的雞毛撣子、糊窗戶的紙都是必買的,春聯(lián)、窗花大多數(shù)家里都是自己寫、自己剪,再窮也得擠出點兒錢買紅紙。
那一年鞭炮賣得特別好,用這個歡迎進城的解放軍,歡慶勝利,街上來來往往的人不少都拎著二踢腳、掛鞭的。
年糕也成了人們走親訪友的物件,有黃米、紅米、白米的,“往年老盼著吃個年糕能年年高,現(xiàn)在解放了,大家都高了?!?/p>
扭秧歌的紅綢帶那一年也成了年貨,可以不買吃,不買穿,但歡迎解放軍不能馬虎,那一年的春節(jié)幾乎被北平解放取代了,人們更多的慶祝是為解放。
◎五零年過年的最大樂子
自編自演活報劇
人們趕場似的一遍一遍地看,總也看不夠,看一遍笑一遍。
上街歡迎解放軍進城,是過這個年人們最大的樂事。
男女老少紛紛涌到街上,歡迎那看不見首尾的軍隊入城。踩著高蹺,扭著秧歌,拼命唱著《解放區(qū)的天是明朗的天》、《南泥灣》,一遍遍,好像總也唱不夠。
歡慶解放,人們自發(fā)放起了焰火,朝外大街牌樓就是一個燃放點,那會兒放的叫盒子。人們好像都在家里待不住,一定要到街上,融入那巨大的歡樂海洋?!敖夥拧笔谷藗冊谛闹蟹e蓄多年的激情迸發(fā)出來,平時那些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家庭婦女,也毫無顧忌地在街上大聲唱歌,大聲歡笑。
爆竹聲、鑼鼓聲徹夜響著。有些家里的女孩子從未放過鞭炮,這一年家里也破天荒地給買兩掛,“解放,換了天地了,樂吧,從沒過過這么高興的年?!?/p>
街上隨處都可看到人們自編自演的活報劇。扮演蔣介石的臉上貼塊膏藥,彎腰90度耷拉著胳膊,旁邊一人扮美軍,戴著有星條旗花樣的帽子,穿件大西服,肚子里還塞些東西,在旁邊用打氣筒給“蔣介石”打氣,終于直起些腰了,這時解放軍來了,把“蔣介石”和“美國佬”一起打倒。這樣的活報劇街上到處都能看到,人們趕場似的一遍一遍地看,總也看不夠,看一遍笑一遍。
“解放”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愉悅,讓大家知道過年還能這么高興呢。
六十年代――亂
◎六十年代哪里過年?
廣闊天地過春節(jié)
緊日子里過出好興致,60年代的春節(jié)因此令人難忘。平日里粗糧細(xì)做難見葷腥,除夕夜的富強粉肉餃子顯得分外香;平日里沒有零花錢,春節(jié)里糊個紙燈籠,買個風(fēng)車,哪怕是逛趟廠甸什么也不買,都能讓孩子大人高興一年;平日里父母兒女被隔離,能吃上一頓團圓飯,哪怕只是蘿卜白菜,都是平生之幸事。
集體性是60年代春節(jié)的特征。單位發(fā)票看電影、操辦游藝會、團拜,街道統(tǒng)一發(fā)票證、購貨本,組織打掃衛(wèi)生。推開不同的門,每張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個房間家具擺設(shè)是相似的,人們的穿戴是相似的,對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從1962年提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到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發(fā)出“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的指示,大批北京青年奔赴東北、陜北和內(nèi)蒙古草原,年復(fù)一年地體味著遠離親人的春節(jié)滋味。無論冰天雪地還是窮山惡水,都無法阻止他們發(fā)現(xiàn)并放大生活中的細(xì)微歡樂。
◎六十年代過年吃什么?
過節(jié)好處是解饞
春節(jié)菜譜里,主婦們用大白菜變出的花樣差不多能擺一個白
春節(jié)的來歷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點擊數(shù):1575 更新時間:2005-9-12
春節(jié)的來歷(一)
傳說,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陽山下,有個不太大的村莊。村頭山坡上,有間小石屋,住著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他家境貧寒,以打柴挖藥為生。那時節(jié)令很亂,弄得莊稼人無法種田。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想把節(jié)令定準(zhǔn),可是,不知從哪里下手。
一天,萬年上山打柴,坐在樹下歇息,樹影的移動啟發(fā)了他,他就制了一個日晷,測日影計算一天的長短??墒?,天有云陰霧雨,影響測記。他就想再做一件記時器具,好彌補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藥,來到泉邊喝水,崖上的泉水有節(jié)奏地滴答滴答地響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著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陣,回到家里,畫了畫,試了試,做成了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望漏水,勤勤奮奮。慢慢的,他發(fā)現(xiàn)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從頭重復(fù)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時的天子叫祖乙。節(jié)令失常,使他很著急。就召集百官。朝議節(jié)令失常之困。節(jié)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運行的規(guī)律,就說是人們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誠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寬恕。祖乙就齋素沐浴。領(lǐng)百官去天壇祭祀,并傳諭全國,設(shè)臺祭天。
但祭來祭去,不見收效,時令照舊很亂;各地的老百姓為了修建祭臺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膽汁拌黃連??嘀屑涌?。萬年忍不住了。就帶著他的日晷和漏壺會見天子。
萬年見了天子,說了冬至點,講了日月運行周期。祖乙聽罷,心中大喜,即令大興土木,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上日晷臺,造上漏壺亭。又撥了十二個童子服侍萬年。萬年讓六個童子守日晷,六個童子守漏壺,精心記錄,按時報告。
一天,祖乙讓阿衡去日月閣詢問制歷情況,萬年指著草歷說:“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fù)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卑⒑庖宦?,深覺是理,心中卻不安起來。他暗想:要是萬年把節(jié)令定準(zhǔn),天子心喜,重用萬年,誰還聽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萬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聽出一個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請到家里,擺上酒筵,說明原由,許以重禮。刺客答應(yīng)當(dāng)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興離開了阿衡,向日月閣奔去。怎奈天壇周圍,日月閣下,有衛(wèi)士嚴(yán)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閣上正觀星象的萬年射去。誰知刺客喝酒過多,眼睛發(fā)昏,飛箭只射中萬年的胳膊。萬年哎呀一聲倒在地上,眾童子急呼拿賊。衛(wèi)士們聽到喊聲,一齊出動,捉住刺客,扭見天子。
祖乙問明實情,傳令將阿衡收了監(jiān),又立印出宮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非常感動,指著申星說:“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象復(fù)原,夜交子時,舊歲已完,時又始春,望天子定個節(jié)吧。”
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jié)吧。愛卿入閣,三載不出,披肝瀝膽,以月圓為準(zhǔn)制出太陰歷,真是功高德重。如今愛卿被奸佞暗算,且隨我到宮中調(diào)養(yǎng)吧?!?
萬年說:“太陰歷雖然草創(chuàng),但還不十分準(zhǔn)確,歲尾還剩有點滴時辰。如不把這歲末尾時潤進去,日月如梭,過來過去又會錯歷。臣負(fù)眾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閣,細(xì)心推算,把草歷定準(zhǔn)?!?
就這樣,萬年在日月閣中,仔細(xì)觀察草木麥菽的榮枯,精心推算,把歲末尾時積日成月潤了進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壇行祭,祭罷天神,又登上日月閣,把祭神的五月鮮桃賜給萬年。萬年獻上太陰歷,祖乙望著日夜操勞的萬年,眉也白了,須也白了,深受感動,就把太陰歷定名為萬年歷,還封萬年為日月壽星。因此,后來人們也把春節(jié)稱做年,每每過年之時屋里掛上壽星圖,象征新歲添壽,也是對功高德重的萬年寄以懷念之情。
春節(jié)的來歷(二)
在陜西關(guān)中一帶民間,流傳著有關(guān)春節(jié)的神奇?zhèn)髡f。
傳說,玉皇大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為啥不讓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苯枭塘康目兆樱竦郾阆肓藗€解圍的方兒。
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wù)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比鐏矸鹦难鄱?,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wù)花為借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初一。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后來,人們?yōu)榱思o(jì)念彌勒佛,就把這初春之時,二佛交接的時刻稱做“春節(jié)”。有人說,因為當(dāng)初如來佛因偷換花盆留下了瞎瞎現(xiàn)象,直到現(xiàn)在,人間還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春節(jié)的來歷(三)
在福建省民間,流傳著過年的美妙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種兇惡的怪獸,身子龐大,頭上長著像牛角一般的觸角;眼睛圓滾滾的?;钏苾杀K燈籠。一張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個人。這種怪獸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獅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嚇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聽到它的吼叫,便癱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動物,吃飽便呼嚕嚕地躺在洞里睡大覺。每當(dāng)嚴(yán)寒將盡、新春快來的時候,年便跑下山來,進村吃人。因此,人類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媽媽說一聲“年來了”,孩子就嚇得不敢哭出聲了。
卻說那時候,有兩個放牛的孩子,一個叫阿山,個叫阿水,他倆是好伙伴,膽子都很大,常常趕著牛群上山吃草。家里的人對他倆說:“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計,說:“我們背上弓和箭,年要是來了,就爬到樹上射死它!”
話雖這么說,他倆上山幾次,幸喜都沒有碰到年。轉(zhuǎn)眼到了臘月三十日,天色黃昏。阿山和阿水趕著牛群回家。真怪,牛兒驚慌得哞哞叫,擠成一團。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揮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幾下。忽然聽到“嘎哇”地一聲怪叫,一只怪物嚇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
“真怪,年是兇獸,怎么看到我們反而害怕得逃走了?!卑⑺X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斷地說,“我們追過去看看?!?
兩個小牧童真夠大膽,他倆不斷地?fù)]動牛鞭催??熳?。牛鞭聲劈哩啪啦地響,年逃竄得更快了?!芭?,是哩!”阿山猛悟過來,“原來年害怕牛鞭聲!”
阿山和阿水趕著牛群進村,遠遠看到年竄到吳公公家門。吳公公家門前曬了一件大紅衣裳,年嚇得扭轉(zhuǎn)頭,朝村后頭跑去。
那邊也有一個村子。此時,夜幕降臨了,年一見家家戶戶的窗口明亮亮地閃著燈光,刺得它頭昏眼花,又扭轉(zhuǎn)頭跑了。這時,阿山和阿水已經(jīng)把牛群趕進棚里,又追過去。他倆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響,年驚恐地怪叫著,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們對鄉(xiāng)親們說;“原來年怕響、怕紅、怕火。咱們知道它的弱點,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鄉(xiāng)親們聽了,很快就想出一個好辦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發(fā)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幾只年跑下山。看到篝火,聽到響聲,果然又往回跑了。就這樣,一夜過去了,鄉(xiāng)親們平安無事。第二天正月初一,鄉(xiāng)親們拿出紅柑、花生米等好吃的東西一道吃,互相祝賀:“恭喜!”
從此,人們便把正月初一叫做“過年”。每當(dāng)?shù)搅诉@一天,家家戶戶貼紅春聯(lián),燃放鞭炮,點紅蠟燭,穿紅衣服,以“紅”為吉利的象征。據(jù)說這些風(fēng)俗都是當(dāng)年抵御“年”的辦法逐漸演化過來的。
春節(jié)的來歷(四)
在河北省邯鄲一帶民間,流傳著關(guān)于過春節(jié)的神話故事。
過春節(jié),俗稱過年,是人們重視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人們過春節(jié)貼對聯(lián),橫聯(lián)往往寫著“行夏之時”四個字。中國的農(nóng)歷,是從夏朝開始的,所以又叫夏歷。
傳說,夏王治世,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日子過得可好哩!可是后來,不知過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個朝代,世上亂起來了。天有時候旱,有時候澇,有時刮大風(fēng),有時下大雨。人有的窮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財主,有的成了奴隸。
那時期,村里有戶財主,家里雇著幾個覓漢(即長工)。一天,吃過晚飯,人們祭灶神。小覓漢見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爺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給個病,可別要了命?!辈幌?,這話剛好叫財主聽到了。等小覓漢走后,財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閑時病,忙時不誤做營生。”
當(dāng)時,灶王爺正在打瞌睡。沒有聽清楚;迷迷糊糊記得 “陰、晴、雨、風(fēng)、病、痛……”幾個字,便牢牢記在心上。
說話間,一年過去了,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見玉皇大帝,灶王爺當(dāng)然也去了。他比誰去得都早,因為他心里一直惦記著財主和小覓漢禱告的事。見過玉帝,二話沒說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間陰陽錯亂,風(fēng)雨成災(zāi),人們無法生存,應(yīng)該趕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
玉帝聽了,不禁大吃一驚:“此話當(dāng)真?”“當(dāng)真?!薄安患伲俊薄安患?。”于是,玉皇大帝連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當(dāng)職,去管理民間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接旨。
這時候。忽聽南天門外,一聲吆喝:“諸神退后,這差事我干啦!”抬頭看時,只見是一位光頭頂,胖乎乎,腆著個大肚子,瞇縫著一雙眼,笑哈哈的尊神――彌勒佛。這彌勒佛心胸寬,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門外觀賞風(fēng)景,也覺得無聊,正想給人們辦點好事,便自動擔(dān)當(dāng)了這一重任。
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于是,人們便遵照他的意愿,逢集上會辦年貨,實打?qū)嵉孛﹂_了。彌勒佛還具體規(guī)定: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買東西;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打黃酒;三十,吃扁食…………。同時,要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zhǔn)備齊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頭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齊,相互祝賀,盡情吃喝玩樂。同時,還要走親訪友,上墳祭祖……
這樣一來,人間真的太平無事了。玉皇大帝撥開云頭,俯視人間,一片歡樂景象,心里自然高興。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蒙蒙亮,忽然傳來一陣吵吵聲。原來是姜太公的老婆(人們稱她為臟神,專管茅房,糞土),正在跟大肚子彌勒佛吵架呢。
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臟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傳到天宮,玉皇大帝正在那里下棋,聽到炮響,以為人間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財神到人間察看。財神是天上主管金銀財寶的神。他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了。
玉皇大帝又派倉官下凡、倉官是專管倉庫的神。他看到家家戶戶堆滿了饅頭供香,也不愿回天了。
玉帝又派了幾位神仙下凡,仍然沒有回音。說著時間已經(jīng)過去半個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幾位神仙都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當(dāng)他看到人們穿得新嶄嶄的;吃著大米白面加肉菜,啥活也不干,心里十分生氣,便召來彌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間諸事,誰叫你盡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于活?”彌勒佛笑嘻嘻地說:“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們的吃穿住行,可并沒有叫我讓人們干活呀!”一句話,說得玉帝閉口無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jīng)這么辦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所以,從那以后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jié)。
打那以后,彌勒佛再不能回南天門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里,還留著他的塑像。人們說,這事不能全怪彌勒佛,他畢竟是想給人們辦好事。所以,人們照常為他上香。
文章錄入:zhengyilliang 責(zé)任編輯:zhengyilliang
--------------------------------------------------------------------------------------------------
春節(jié)的來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xiāng)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guān)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xì)看,見他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伤匀焕^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澳辍背牌偶遗暺?,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澳辍贝篌@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xiāng)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nèi)幾根紅蠟燭還發(fā)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ū)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fēng)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傳說,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陽山下,有個不太大的村莊。村頭山坡上,有間小石屋,住著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他家境貧寒,以打柴挖藥為生。那時節(jié)令很亂,弄得莊稼人無法種田。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想把節(jié)令定準(zhǔn),可是,不知從哪里下手。
一天,萬年上山打柴,坐在樹下歇息,樹影的移動啟發(fā)了他,他就制了一個日晷,測日影計算一天的長短??墒?,天有云陰霧雨,影響測記。他就想再做一件記時器具,好彌補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藥,來到泉邊喝水,崖上的泉水有節(jié)奏地滴答滴答地響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著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陣,回到家里,畫了畫,試了試,做成了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望漏水,勤勤奮奮。慢慢的,他發(fā)現(xiàn)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從頭重復(fù)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時的天子叫祖乙。節(jié)令失常,使他很著急。就召集百官。朝議節(jié)令失常之困。節(jié)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運行的規(guī)律,就說是人們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誠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寬恕。祖乙就齋素沐浴。領(lǐng)百官去天壇祭祀,并傳諭全國,設(shè)臺祭天。
但祭來祭去,不見收效,時令照舊很亂;各地的老百姓為了修建祭臺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膽汁拌黃連??嘀屑涌?。萬年忍不住了。就帶著他的日晷和漏壺會見天子。
萬年見了天子,說了冬至點,講了日月運行周期。祖乙聽罷,心中大喜,即令大興土木,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上日晷臺,造上漏壺亭。又撥了十二個童子服侍萬年。萬年讓六個童子守日晷,六個童子守漏壺,精心記錄,按時報告。
一天,祖乙讓阿衡去日月閣詢問制歷情況,萬年指著草歷說:“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fù)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阿衡一聽,深覺是理,心中卻不安起來。他暗想:要是萬年把節(jié)令定準(zhǔn),天子心喜,重用萬年,誰還聽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萬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聽出一個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請到家里,擺上酒筵,說明原由,許以重禮。刺客答應(yīng)當(dāng)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興離開了阿衡,向日月閣奔去。怎奈天壇周圍,日月閣下,有衛(wèi)士嚴(yán)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閣上正觀星象的萬年射去。誰知刺客喝酒過多,眼睛發(fā)昏,飛箭只射中萬年的胳膊。萬年哎呀一聲倒在地上,眾童子急呼拿賊。衛(wèi)士們聽到喊聲,一齊出動,捉住刺客,扭見天子。
祖乙問明實情,傳令將阿衡收了監(jiān),又立印出宮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非常感動,指著申星說:“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象復(fù)原,夜交子時,舊歲已完,時又始春,望天子定個節(jié)吧?!?
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jié)吧。愛卿入閣,三載不出,披肝瀝膽,以月圓為準(zhǔn)制出太陰歷,真是功高德重。如今愛卿被奸佞暗算,且隨我到宮中調(diào)養(yǎng)吧?!?
萬年說:“太陰歷雖然草創(chuàng),但還不十分準(zhǔn)確,歲尾還剩有點滴時辰。如不把這歲末尾時潤進去,日月如梭,過來過去又會錯歷。臣負(fù)眾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閣,細(xì)心推算,把草歷定準(zhǔn)?!?
就這樣,萬年在日月閣中,仔細(xì)觀察草木麥菽的榮枯,精心推算,把歲末尾時積日成月潤了進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壇行祭,祭罷天神,又登上日月閣,把祭神的五月鮮桃賜給萬年。萬年獻上太陰歷,祖乙望著日夜操勞的萬年,眉也白了,須也白了,深受感動,就把太陰歷定名為萬年歷,還封萬年為日月壽星。因此,后來人們也把春節(jié)稱做年,每每過年之時屋里掛上壽星圖,象征新歲添壽,也是對功高德重的萬年寄以懷念之情。
春節(jié)的來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