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一種特產水果捻里,誰知道用普通話怎么稱呼的。
叫“捻子”
好懷念喲,,好多年沒吃過了
捻子 捻子 【詞語】:捻子
【注音】:niǎn zǐ
【釋義】:1.亦稱捻軍。清代中葉后,在安徽﹑江蘇北部和山東﹑河南等邊境的農民反壓迫武裝。 2.亦稱捻兒。用紙﹑紗等做成的條形或帶狀物。多作點燃或引火用。
捻子,外科吸膿引流器具。俗稱紙捻、紙釘、藥釘。見《衛(wèi)濟寶書》卷上。有:“瘡已潰,須用好厚紙作一合索捻子捻之?!痹摲N捻子是用富于韌性而不易酥爛、吸水性強之紙張作成。一般先裁成1.5×8厘米(以平方厘米計)大小,再將其搓捻成條狀,長短應以瘡瘍竇道長短為度。該捻子作用有四點:可將藥粉送達至瘡瘍深處;作引流用,可使患處膿液暢流;防止瘡口粘連,造成假性愈合;可借以探測膿腔、竇道的深淺、曲折及其方法。
捻子,又名倒捻子、倒黏子、都捻子,也叫山捻、崗捻等,學名則叫桃金娘,屬桃金娘科,常綠灌木,夏開淡紅色花,漿果大如櫻桃,熟時暗紫色,產于我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臺灣等地。其得名之由,蓋因其“子如軟柿,頭上有四葉如柿蒂,食者必捻其蒂,故謂之倒捻子”。又因其子狀如乳頭,海南別名叫“山乳”(“乳”讀若“尼”)。對其莖葉花果的描述,還是古書中來得生動。唐劉恂《嶺表錄異》:“倒捻子,窠叢不大,葉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其子外紫內赤,無核,食之甜軟,甚暖腹,兼益肌肉。”宋蘇軾《海漆錄》卷五云:“吾謫居海南,以五月出陸至藤州,自藤至儋,野花夾道,如芍藥而小,紅鮮可愛,樸藪叢生,土人云倒捻子花也。至儋則已結子如馬乳,爛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細核,并嚼之,瑟瑟有聲?!?/p>
捻子除了果子可食外,還有多種功用。屈大均《廣東新語》云:“子汁可染若胭脂,花可為酒,葉可曲。皮漬之得膠以代柿,蘇子瞻名曰海漆。非漆而名為漆,以其得乙木之液,凝而為血,而可補人之血,與漆同功,功逾青黏,故名。取子研濾為膏,餌之又止腸滑。以其為用甚眾,食治皆需,故又名都捻。”關于倒捻子的藥用功能,他處亦有述及。《辭?!氛f其根“性平,味苦澀,功能活血通絡、收斂止瀉,主治風濕痛、腰痛、瀉痢等癥”。其葉也是治痢良藥,《海漆錄》說“野人夏秋痢下,食其葉輒已”。蘇軾還自述自己的治病經歷:“吾久苦小便白濁,近又大腑滑,百藥不瘥,取倒捻子嫩葉酒蒸之,焙燥為末,以酢糊丸,日吞百余,二腑皆平復,然后知其奇藥也?!笨勺C倒捻子的收澀滋補作用不虛。以倒捻子樹皮制膠(或稱為漆)的方法,《海漆錄》也有言及:“海南無柿,人取其皮剝浸爛杵之,得膠,以代柿漆,蓋愈于柿也。”此漆舊時乃用以漬染漁網,漆雨傘、雨帽等,較經久耐用。